
「一張餐桌,牽繫著一份情感。」——阮婷憶以飲食、服飾、藝術、文化,論述大稻埕與島嶼國家
台北市
大同區
女性

熟悉宴客文化的福來許珈琲館創辦人阮婷憶,打造出國際賓客喜愛造訪的私廚,傳遞台灣的味蕾記憶與島嶼文化。/Amber YJ Lai 攝影
「做餐飲,是唯一可以讓我看到常民文化,從市井小吃開始,一張餐桌就可以維繫一份情感。」福來許珈琲館創辦人阮婷憶闡述當年選擇以餐飲為事業、創辦福來許的背後情感,「飲食,是足以讓人在一杯茶、一頓飯之間,感受到台灣。」
在餐盤上,闡述一段屬於台灣的故事
近期,總統府宴請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特別選在此私廚用膳來感受台灣的飲食文化。可見福來許在私廚菜單設計上一點都不馬乎,除了跨國、跨界的料理方式,阮婷憶更思考著,台灣味如何躍上國際:「要讓國際看到台灣,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交流方式——以西餐型態、融入中式精神,來呈現台灣的食材和故事。」
她想要把台灣的元素、土生土長的食材放進去菜餚裡,介紹給外國嘉賓時,選以他們熟悉的餐食形式中,分享她所熱愛的土地:「台灣,是個海島,自然有屬於島嶼的飲食習慣與文化。」例如,在晚宴上,福來許主廚特別設計以豆腐乳、油魚子做成燉飯。「屏東人的早餐,就是用豆腐乳、油魚子拌飯來吃。」而福來許則以燉飯的形式作開場,再詮釋島嶼上的庶民飲食與記憶;另一道開胃菜「番茄臘腸燉牛肚」,也是如此概念,以法式燉菜的料理手法,佐以中式的湖南臘腸和牛肚來入菜,當拿掉西式手法,它就是一個純正的中式料理,「好吃不過家常菜,這種好吃,是我們的記憶與傳承,能觸動每個人的味覺;然而,選用台灣的食材做主角,卻可以介紹台灣的文化與歷史。」
在餐盤上,闡述一段屬於台灣的故事
近期,總統府宴請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特別選在此私廚用膳來感受台灣的飲食文化。可見福來許在私廚菜單設計上一點都不馬乎,除了跨國、跨界的料理方式,阮婷憶更思考著,台灣味如何躍上國際:「要讓國際看到台灣,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交流方式——以西餐型態、融入中式精神,來呈現台灣的食材和故事。」
她想要把台灣的元素、土生土長的食材放進去菜餚裡,介紹給外國嘉賓時,選以他們熟悉的餐食形式中,分享她所熱愛的土地:「台灣,是個海島,自然有屬於島嶼的飲食習慣與文化。」例如,在晚宴上,福來許主廚特別設計以豆腐乳、油魚子做成燉飯。「屏東人的早餐,就是用豆腐乳、油魚子拌飯來吃。」而福來許則以燉飯的形式作開場,再詮釋島嶼上的庶民飲食與記憶;另一道開胃菜「番茄臘腸燉牛肚」,也是如此概念,以法式燉菜的料理手法,佐以中式的湖南臘腸和牛肚來入菜,當拿掉西式手法,它就是一個純正的中式料理,「好吃不過家常菜,這種好吃,是我們的記憶與傳承,能觸動每個人的味覺;然而,選用台灣的食材做主角,卻可以介紹台灣的文化與歷史。」

許多菜單設計,都加入了台灣元素,看似西式,但實際上不管是食材、或是概念,都蘊含著熟悉的家常菜靈魂。/Amber YJ Lai 攝影
在當時,許多中餐廚師無法理解為何婷憶要做這樣的跨界,原來,在大家還專精在自己的料理領域時,她已思考台灣飲食如何與國際接軌的可能。「以前,各國料理壁壘分明,現在全部都FUSION在一起,我們知道世界終會走向這樣一條路。」她笑說:「我們比別人提早嘗試,並且不按規矩來。」像是福來許曾有一款茶拿鐵,是那混合了四種茶葉的創作、以及另一款混了三種茶葉的冷泡茶,「茶就像是音符,有的茶葉香氣夠、有的尾韻好、有的喉韻佳,混茶,自然能取其優。」在當時都是無法被接受的嘗試,婷憶打破框架、憑藉著自己的創意與直覺,許多做法背後都有其緣由。
用琴酒寫出台灣花草風土之詩
福來許團隊花一整年時間,研究迪化街歷史、餐飲習慣、常民文化,發現珈琲館在日本法規裡,是賣酒不賣咖啡、甚至有賣威士忌;而只有喫茶店才是喝咖啡、配輕食的地方,因此婷憶思考茶酒與大稻埕的關係;既然是珈琲館,就得有酒,然而什麼酒、才能match迪大稻埕的氣息,成就一瓶能講述大稻埕故事的飲品?「放眼望去,只有琴酒了!百年前荷蘭醫生就用琴酒來解熱、利尿、治療疾病。因為它是唯一以草本為基底的酒體,同時具備藥用功能,這也恰好呼應了中藥街的特色!」有鑒於台灣當時引進的琴酒屈指可數,除了研發琴酒外、他們也成立了台灣第一家可以品飲琴酒的場域「琴酒吧」。並設計出他們第一款琴酒№1——這是取自香奈兒№5香水的靈感。
用琴酒寫出台灣花草風土之詩
福來許團隊花一整年時間,研究迪化街歷史、餐飲習慣、常民文化,發現珈琲館在日本法規裡,是賣酒不賣咖啡、甚至有賣威士忌;而只有喫茶店才是喝咖啡、配輕食的地方,因此婷憶思考茶酒與大稻埕的關係;既然是珈琲館,就得有酒,然而什麼酒、才能match迪大稻埕的氣息,成就一瓶能講述大稻埕故事的飲品?「放眼望去,只有琴酒了!百年前荷蘭醫生就用琴酒來解熱、利尿、治療疾病。因為它是唯一以草本為基底的酒體,同時具備藥用功能,這也恰好呼應了中藥街的特色!」有鑒於台灣當時引進的琴酒屈指可數,除了研發琴酒外、他們也成立了台灣第一家可以品飲琴酒的場域「琴酒吧」。並設計出他們第一款琴酒№1——這是取自香奈兒№5香水的靈感。

台灣第一家專業多元的琴酒酒吧,就在福來許珈琲館三樓,層架上擺放著各式珍貴而罕見的珍藏。/Amber YJ Lai 攝影
於是,福來許開始研發大稻埕與福來許第一款琴酒,「琴酒的基底是杜松子,這是全球都可栽種的植物,當中又以日本最為擅長以琴酒闡述他們的土地。」她依序拿出一瓶瓶珍貴或特殊的琴酒做分享:這是南非莊園的琴酒,是很少批次的少量蒸餾琴酒,將草本植物就如同郵票一樣在被記憶在酒標上、另一支叫「Monkey 47」的琴酒,則是烽火連天的世界大戰時期,荷蘭醫生撿到了一隻猴子,在生病患難時,猴子使用陪伴著他度過艱困時期,因此就以猴子與47種用藥配方為名。有鑒於世界各國皆以在地物種來釀造琴酒、述說自己國家的故事,於是,她們選用茉莉花與四種茶葉,做成了福來許的№1第一支琴酒,接著,又有了第二支以土鳳梨、土肉桂為香氣主調的№2,以及最後以南台灣的檸檬與野薑花為主角的№3琴酒。而許多珍稀的琴酒,也只有到台灣第一間販售琴酒的「琴酒吧」才喝得到。
一年一度琴酒節
在成立台灣第一間專業多元的琴酒吧之後,來到第二年,在大稻埕舉辦酒屆盛事「2019琴酒博覽會(2019 GIN & TONIC PA),她與街坊鄰居洽談合作,將酒廠的攤位費用回饋給在地店家,以辦酒展、賣門票、出「琴書」雜誌等新型態,讓迪化街熱鬧非凡,「想要讓台灣被國際看見!因為我相信越在地、就越國際。」她將酒展落腳在大稻埕,讓許多沒有來過迪化街的年輕人可以因為這酒展,走過每一個老房子,這也會讓他們之後願意在任何時間都再回到大稻埕走一遭。
一年一度琴酒節
在成立台灣第一間專業多元的琴酒吧之後,來到第二年,在大稻埕舉辦酒屆盛事「2019琴酒博覽會(2019 GIN & TONIC PA),她與街坊鄰居洽談合作,將酒廠的攤位費用回饋給在地店家,以辦酒展、賣門票、出「琴書」雜誌等新型態,讓迪化街熱鬧非凡,「想要讓台灣被國際看見!因為我相信越在地、就越國際。」她將酒展落腳在大稻埕,讓許多沒有來過迪化街的年輕人可以因為這酒展,走過每一個老房子,這也會讓他們之後願意在任何時間都再回到大稻埕走一遭。

這條路是廟前巷,而百年前傳統街屋的最後一進,在西寧北路上,其實以前原本西寧北路是條運河,而遠端的城隍廟,是阮婷憶創業以來的精神支持象徵。/ Amber YJ Lai 攝影
賣中藥、賣餐食、賣布飾、賣情懷,這裡是活著的街市
當我們問起,哪一條街最能代表她時,她說。「迪化街這條路對我來說,有著很多不同的回憶與觸動。」婷憶談起大稻埕,聊著許多過往的情懷與記憶,她說,早上的街市就從早餐開始,一條街煮著所有人的早點,有:清粥小菜、旗魚米粉…,空氣中滿溢著烹煮食物的味道;下午,她從外面開會回到大稻埕,都會感覺到:「空氣中飄散著乾貨與中藥的味道、回到餐廳就是餐飲的味道,這街道上傳遞出來的氣味,讓我感覺就像是回到記憶中、家的味道。」
剛創業時,她的車子總停在西寧北路上,背著孩子,扛著奶瓶、電腦,大包小包的到公司上班,一直到現在小孩都可以自己走路上學,她笑說,這十年之間,感覺是自己用生命寫下的一段路程。也不禁感嘆,創業第一年父親過世,當時夾雜在福來許快倒、負債、股東紛爭的動盪中,以及家人對她開店的不諒解…「每天早上走過那條街時,就浮起那時的焦慮、痛苦、負擔,但只要看到城隍廟,想著百年前這條街發生多少事情,大家在如此困苦、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都撐起了這條街,就覺得自己不算什麼。」這裡是五大家族的起源地,有新光、義美、旺旺、永豐餘、聯華食品等,「時勢會造英雄,他們在變成英雄之前,也經歷過很多矛盾與掙扎,那時,每當我走過那條街,都會想起這件事情。」
大稻埕的庶民風景
對她來說,大稻埕的每條街都充滿故事性。甚至是一間快炒店、一間麵攤,其背後都可能有動人的故事。就是大稻埕的一郎嫂快炒店的老闆娘,以一個攤位扛起一家生計,「這家店招牌是旗魚米粉湯,是以前永豐餘、旺旺、新光董事長們在前往林森北路酒樓應酬前,必定會這裡吃上一碗的小吃攤。」晚上去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家人分工的很好,一郎嫂永遠都是看顧著主要的鍋爐、大兒子顧著外面的爐火、小兒子負責外場、女兒負責內外場…,然而即使出餐吵架的場景,也是家常。這些人,甚至都是看著百億老董家族長大,儼然如家人。
另一個令她心疼的例子,「像這裡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四十年魷魚羹』,當時,我就看著老闆娘一邊賣魷魚羹,仍不忘將孩子放在搖籃裡看顧著,這情景也深深觸動著我,即便後來創業,也決心將孩子帶在身邊照顧。」
「最近我跟她聊才知道,她先生來自非常傳統的家庭,在離婚時,她堅持要這個麵攤,她說,讓我用這攤子養活一家子。」當年二女兒擔心媽媽會過勞,主動願意跟著爸爸,她聊到這段往事,不禁潸然淚下,她卻堅持:「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終到今日,帶著三個孩子熬了過來,他們也長大成人、開始可以分攤家計。
婷憶講到此,非常有感觸:「在這社會環境中,仍存在許多努力辛勤工作的女性,她毅然決然選擇用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選擇她想要的人生。」就如同她在創業路上所感受到得:女性創業家或女性工作者,即便超越常人的思維與遠見,在職場與家庭上都不見得能被接納。「文協百年直到現在,我仍感受到許多男性思維圍繞在我們周邊、社會底層。」即使這種情況下,很多女性仍追求自主,像我今日擔任女性創業學會AWE的導師,卻看到女性創業者在一個餐會上,談論到家庭與先生對女性創業家的不支持、打壓,女創者集體悲從中來,這是非常震撼的一幕。許多剛創業的女性創業家沒有資金來源、扛著孩子在為事業奔走努力,我也一直思考:「這社會對待一個女性的觀點到底是什麼?出類拔萃不是我們女性的原罪,這是女生原本應該要追求的意義,文協百年,許多女生追求受教育,至今,我們也仍在為女權生活而努力。」
穿著台式旗袍,生活於日常,這就是自己
因為喜歡台灣旗袍文化,旗袍是她的日常服,像是在「秋獲季」召集五十位素人穿著旗袍在街上走秀、跳舞,就如同百年前的大稻埕,一切都如此自然。「我想要讓大家想起,百年前的女生長什麼樣子。如果,我們這一代都沒有人討論旗袍,下一代又如何能了解什麼是台灣文化與台灣歷史呢?」以她身上衣襟上的花扣,傳到了日本成為了工藝,她感覺台灣對於自己文化的態度,比較像失根的狀態,「我們曾多元融合與經歷過殖民時代,這就是我們的過往、造就我們的現在,當我們穿著台灣二、三十年代的旗袍,生活於日常,自然會有更多人討論、認識台灣旗袍文化。」她笑說,旗袍就是她的日常服,穿著旗袍走在大稻埕街上,人人認得她,但換上牛仔褲,就沒人認得出來。
當我們問起,哪一條街最能代表她時,她說。「迪化街這條路對我來說,有著很多不同的回憶與觸動。」婷憶談起大稻埕,聊著許多過往的情懷與記憶,她說,早上的街市就從早餐開始,一條街煮著所有人的早點,有:清粥小菜、旗魚米粉…,空氣中滿溢著烹煮食物的味道;下午,她從外面開會回到大稻埕,都會感覺到:「空氣中飄散著乾貨與中藥的味道、回到餐廳就是餐飲的味道,這街道上傳遞出來的氣味,讓我感覺就像是回到記憶中、家的味道。」
剛創業時,她的車子總停在西寧北路上,背著孩子,扛著奶瓶、電腦,大包小包的到公司上班,一直到現在小孩都可以自己走路上學,她笑說,這十年之間,感覺是自己用生命寫下的一段路程。也不禁感嘆,創業第一年父親過世,當時夾雜在福來許快倒、負債、股東紛爭的動盪中,以及家人對她開店的不諒解…「每天早上走過那條街時,就浮起那時的焦慮、痛苦、負擔,但只要看到城隍廟,想著百年前這條街發生多少事情,大家在如此困苦、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都撐起了這條街,就覺得自己不算什麼。」這裡是五大家族的起源地,有新光、義美、旺旺、永豐餘、聯華食品等,「時勢會造英雄,他們在變成英雄之前,也經歷過很多矛盾與掙扎,那時,每當我走過那條街,都會想起這件事情。」
大稻埕的庶民風景
對她來說,大稻埕的每條街都充滿故事性。甚至是一間快炒店、一間麵攤,其背後都可能有動人的故事。就是大稻埕的一郎嫂快炒店的老闆娘,以一個攤位扛起一家生計,「這家店招牌是旗魚米粉湯,是以前永豐餘、旺旺、新光董事長們在前往林森北路酒樓應酬前,必定會這裡吃上一碗的小吃攤。」晚上去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家人分工的很好,一郎嫂永遠都是看顧著主要的鍋爐、大兒子顧著外面的爐火、小兒子負責外場、女兒負責內外場…,然而即使出餐吵架的場景,也是家常。這些人,甚至都是看著百億老董家族長大,儼然如家人。
另一個令她心疼的例子,「像這裡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四十年魷魚羹』,當時,我就看著老闆娘一邊賣魷魚羹,仍不忘將孩子放在搖籃裡看顧著,這情景也深深觸動著我,即便後來創業,也決心將孩子帶在身邊照顧。」
「最近我跟她聊才知道,她先生來自非常傳統的家庭,在離婚時,她堅持要這個麵攤,她說,讓我用這攤子養活一家子。」當年二女兒擔心媽媽會過勞,主動願意跟著爸爸,她聊到這段往事,不禁潸然淚下,她卻堅持:「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終到今日,帶著三個孩子熬了過來,他們也長大成人、開始可以分攤家計。
婷憶講到此,非常有感觸:「在這社會環境中,仍存在許多努力辛勤工作的女性,她毅然決然選擇用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選擇她想要的人生。」就如同她在創業路上所感受到得:女性創業家或女性工作者,即便超越常人的思維與遠見,在職場與家庭上都不見得能被接納。「文協百年直到現在,我仍感受到許多男性思維圍繞在我們周邊、社會底層。」即使這種情況下,很多女性仍追求自主,像我今日擔任女性創業學會AWE的導師,卻看到女性創業者在一個餐會上,談論到家庭與先生對女性創業家的不支持、打壓,女創者集體悲從中來,這是非常震撼的一幕。許多剛創業的女性創業家沒有資金來源、扛著孩子在為事業奔走努力,我也一直思考:「這社會對待一個女性的觀點到底是什麼?出類拔萃不是我們女性的原罪,這是女生原本應該要追求的意義,文協百年,許多女生追求受教育,至今,我們也仍在為女權生活而努力。」
穿著台式旗袍,生活於日常,這就是自己
因為喜歡台灣旗袍文化,旗袍是她的日常服,像是在「秋獲季」召集五十位素人穿著旗袍在街上走秀、跳舞,就如同百年前的大稻埕,一切都如此自然。「我想要讓大家想起,百年前的女生長什麼樣子。如果,我們這一代都沒有人討論旗袍,下一代又如何能了解什麼是台灣文化與台灣歷史呢?」以她身上衣襟上的花扣,傳到了日本成為了工藝,她感覺台灣對於自己文化的態度,比較像失根的狀態,「我們曾多元融合與經歷過殖民時代,這就是我們的過往、造就我們的現在,當我們穿著台灣二、三十年代的旗袍,生活於日常,自然會有更多人討論、認識台灣旗袍文化。」她笑說,旗袍就是她的日常服,穿著旗袍走在大稻埕街上,人人認得她,但換上牛仔褲,就沒人認得出來。

她說,台灣二、三十年代的旗袍,其實與大眾印象中的上海旗袍大不相同,我們常將旗袍視為張曼玉在電影「花樣年華」那兩道馬甲線的緊身旗袍,「其實那是旗袍西服立裁的做法,台灣的旗袍比較像我身上這件,一片布、對折就是了。」換言之,以前媽媽和阿嬤們穿旗袍為何如此自在,是因為台灣旗袍與二次世界大戰豐腰束奶的西服作法不同。「穿台灣旗袍,反而能修飾身形,胸部和臀部越豐潤越好、會成為渾然天成的S型,玉鳳旗袍的師傅常對我說,妳太瘦了!沒有旗袍胸。」
婷憶當天示範身著高領的旗袍,「以前阿嬤們習慣低領,我習慣穿高領,因為看起來會更優雅,而每件旗袍的領圍最為重要、都是客製化。」光是旗袍就有龐雜的學問細節,如:婷憶身上的旗袍就是儀典規範,日據時代的審美觀認為女生腳背是性感代表、會在旗袍內長褲蓋住腳背。而現今旗袍裙衩開的高度得合禮儀,膝上十公分是最完美的尺寸。
聊到旗袍版型,她說,現在也有一些成衣旗袍設計得還不錯。就像是有很多版型好的長版洋裝概念,因應年輕人無法負擔昂貴的旗袍訂製費用,可以購買網路上一些版型好的旗袍(像是茉茉旗袍),訂製旗袍費用偏高,例如:光是玉鳳旗袍的工錢,就要七千元,配上好的布料,一件旗袍做下來,上萬元跑不掉。她說,現在的旗袍各種布料型態都有:冬天穿保暖透氣機能、夏天穿棉綢清爽涼快,選擇性很多,「我現在光是訂製旗袍,就有超過四十幾件跑不掉。」
她鼓勵可以把旗袍當成日常服、搭件外套、配上白布鞋就非常好看。「民國時期,台灣旗袍都是配布鞋,你記得『滾滾紅塵』的林青霞嗎?她當時就是這樣穿搭,而且五四運動時,女性為了爭取權益,穿起了男生的馬褂,形成了穿起來寬鬆的形式。」婷憶說,當初會選擇穿旗袍是希望讓下一代理解以前台灣的樣貌,與其思考如何進行,不如就從自己的日常開始。她笑說,以前阿嬤會穿旗袍打掃家裡、換燈袍,她自己也曾穿旗袍開三噸半的貨車,無時無刻都非常自在,「我穿旗袍代表我是我,我喜歡這樣的文化!」
以各種型態,延續過去珍貴的台灣
如今,福來許不定期舉辦各式藝文活動,推廣屬於台灣的文化,如:書法講座、跨年城隍廟前堆酒塔、戶外辦桌宴客等,她也經常在元宵節時,舉辦音樂會、邀請音樂家高閑至在二樓中庭表演月琴及演唱「思想起」。婷憶說,非常喜歡高閑至的聲音,彷彿讓她與過去歷史連結,「音樂是那時代傳承下來的記憶與文化,他用那時代的語言來講述該時期的故事,就像『雨夜花』,因為批判日本政府對台灣人的奴役,成了禁歌,而那,就是台灣那時候的語言與故事。」
婷憶在福來許這基地上,用飲食、服飾、音樂、藝術,與琴酒釀造..來傳遞她所喜愛的土地的故事,以自己的日常擴散蔓延,將台灣動人的故事,延續至台灣各角落及下一個世代。
婷憶當天示範身著高領的旗袍,「以前阿嬤們習慣低領,我習慣穿高領,因為看起來會更優雅,而每件旗袍的領圍最為重要、都是客製化。」光是旗袍就有龐雜的學問細節,如:婷憶身上的旗袍就是儀典規範,日據時代的審美觀認為女生腳背是性感代表、會在旗袍內長褲蓋住腳背。而現今旗袍裙衩開的高度得合禮儀,膝上十公分是最完美的尺寸。
聊到旗袍版型,她說,現在也有一些成衣旗袍設計得還不錯。就像是有很多版型好的長版洋裝概念,因應年輕人無法負擔昂貴的旗袍訂製費用,可以購買網路上一些版型好的旗袍(像是茉茉旗袍),訂製旗袍費用偏高,例如:光是玉鳳旗袍的工錢,就要七千元,配上好的布料,一件旗袍做下來,上萬元跑不掉。她說,現在的旗袍各種布料型態都有:冬天穿保暖透氣機能、夏天穿棉綢清爽涼快,選擇性很多,「我現在光是訂製旗袍,就有超過四十幾件跑不掉。」
她鼓勵可以把旗袍當成日常服、搭件外套、配上白布鞋就非常好看。「民國時期,台灣旗袍都是配布鞋,你記得『滾滾紅塵』的林青霞嗎?她當時就是這樣穿搭,而且五四運動時,女性為了爭取權益,穿起了男生的馬褂,形成了穿起來寬鬆的形式。」婷憶說,當初會選擇穿旗袍是希望讓下一代理解以前台灣的樣貌,與其思考如何進行,不如就從自己的日常開始。她笑說,以前阿嬤會穿旗袍打掃家裡、換燈袍,她自己也曾穿旗袍開三噸半的貨車,無時無刻都非常自在,「我穿旗袍代表我是我,我喜歡這樣的文化!」
以各種型態,延續過去珍貴的台灣
如今,福來許不定期舉辦各式藝文活動,推廣屬於台灣的文化,如:書法講座、跨年城隍廟前堆酒塔、戶外辦桌宴客等,她也經常在元宵節時,舉辦音樂會、邀請音樂家高閑至在二樓中庭表演月琴及演唱「思想起」。婷憶說,非常喜歡高閑至的聲音,彷彿讓她與過去歷史連結,「音樂是那時代傳承下來的記憶與文化,他用那時代的語言來講述該時期的故事,就像『雨夜花』,因為批判日本政府對台灣人的奴役,成了禁歌,而那,就是台灣那時候的語言與故事。」
婷憶在福來許這基地上,用飲食、服飾、音樂、藝術,與琴酒釀造..來傳遞她所喜愛的土地的故事,以自己的日常擴散蔓延,將台灣動人的故事,延續至台灣各角落及下一個世代。
受訪者|阮婷憶
大稻埕福來許珈琲館主理人、經濟部與美國在台協會共同舉辦的「女性女性創業飛雁計畫(AWE)」六位女性創業家導師之一。在思考傳產不能沒有品牌的情況下,捨棄醫學背景、改轉餐飲,卻經歷資金耗盡、股東紛爭、家庭無法諒解等艱難情境,最終秉持著一份信念,青貸三百萬,重啟福來許及整頓餐飲結構,在第一年大稻埕煙火節的高商機下,達到損益平衡。平日以旗袍現身,推廣台灣旗袍、飲食、音樂、文化等,不遺餘力。
大稻埕福來許珈琲館主理人、經濟部與美國在台協會共同舉辦的「女性女性創業飛雁計畫(AWE)」六位女性創業家導師之一。在思考傳產不能沒有品牌的情況下,捨棄醫學背景、改轉餐飲,卻經歷資金耗盡、股東紛爭、家庭無法諒解等艱難情境,最終秉持著一份信念,青貸三百萬,重啟福來許及整頓餐飲結構,在第一年大稻埕煙火節的高商機下,達到損益平衡。平日以旗袍現身,推廣台灣旗袍、飲食、音樂、文化等,不遺餘力。
撰文者|孫維利
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為紙本及網路社群媒體、品牌做行銷文案及採訪撰文,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務。
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為紙本及網路社群媒體、品牌做行銷文案及採訪撰文,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