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的其他地方,都不會給我這種感覺 」,這裡是能把夢想變成真的所在——林珣甄談思劇團與大稻埕的彼此『陪伴』
台北市
大同區
女性

珣甄路經永樂商場牌樓舊址下商家,停駐感受生活的朝氣,帶了一把黃色跳舞蘭,回到隔街巷內的思劇場/Amber Y.J. Lai攝影
循著爐鍋咖啡的醇香,拾級而上,我們在階梯轉角脫鞋,腳踏紅磚階梯的溫潤,推開思劇場大門,看到珣甄,坐在窗邊,朝我們高舉雙手,陽光灑落,她已佈置好一個適合談天的角落。
思劇場,是一個與生活少有距離感,位於迪化街巷仔內的複合式活動空間。2013年起由一群「戇膽」的藝術行政工作者組成的思劇團(Thinkers’ Studio)經營至今。
總監珣甄先跟我們聊起她來到此地的契機,「是哲龍先來的,他跟我說,珣甄,來看一看思劇場吧。那時我人在法國,一聽他介紹,就覺得,哇!在大稻埕裡的現代劇場。然後我就來了。來了,就這麼待下來了。」
自在穿梭,古今街區之間
被珣甄暖煦的笑容提醒,我們想起在咖啡店牆上看到的照片。其中她與同作復古裝扮的夥伴們在永樂廣場上,蓄勢待發的模樣。珣甄說,「那是一九二零年主題的變裝遊行」,向百年前文化協會成立的場景致意。
參與變裝遊行,也是思劇團團隊,融入大稻埕的契機。「剛來到這裡的第一、二年,發現每到十月,文協成立的紀念日左右,大稻埕就會舉行一九二零年代主題的變裝遊行,那時候就被揪說,一起來玩吧!」
思劇場,是一個與生活少有距離感,位於迪化街巷仔內的複合式活動空間。2013年起由一群「戇膽」的藝術行政工作者組成的思劇團(Thinkers’ Studio)經營至今。
總監珣甄先跟我們聊起她來到此地的契機,「是哲龍先來的,他跟我說,珣甄,來看一看思劇場吧。那時我人在法國,一聽他介紹,就覺得,哇!在大稻埕裡的現代劇場。然後我就來了。來了,就這麼待下來了。」
自在穿梭,古今街區之間
被珣甄暖煦的笑容提醒,我們想起在咖啡店牆上看到的照片。其中她與同作復古裝扮的夥伴們在永樂廣場上,蓄勢待發的模樣。珣甄說,「那是一九二零年主題的變裝遊行」,向百年前文化協會成立的場景致意。
參與變裝遊行,也是思劇團團隊,融入大稻埕的契機。「剛來到這裡的第一、二年,發現每到十月,文協成立的紀念日左右,大稻埕就會舉行一九二零年代主題的變裝遊行,那時候就被揪說,一起來玩吧!」

1920s 變裝遊行-大稻埕文藝復興/林珣甄提供
珣甄原本抱著好玩的心情變裝上陣,到了現場看到這麼多人,齊聚大稻埕;或許是劇場人天生的熱情使然,她不禁想著,怎麼把當天在地街區的活動,介紹給所有來參加遊行的人們。
於是,街區店家的所在與活動,開始刊載在一張張地圖與時間表上,「這樣來參加的民眾就會知道,遊行完之後,我還可以去哪邊喝咖啡、吃美食,有哪些展覽可以看,可能剛好還有樂團在那邊演出。」
於是,街區店家的所在與活動,開始刊載在一張張地圖與時間表上,「這樣來參加的民眾就會知道,遊行完之後,我還可以去哪邊喝咖啡、吃美食,有哪些展覽可以看,可能剛好還有樂團在那邊演出。」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時,參與變裝遊行在迪化街上的人潮/林珣甄提供
因為在地,自然而然就很國際
2015年,落腳迪化街的第三年,珣甄與思劇團的夥伴們決定發起,現在已經廣為人知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一開始,只是想說,幫忙把街區這裡本來就在發生的事情,都串連、整合起來而已。」
身處大稻埕,她逐漸感知到,這裡本身的人文地景,就是一個很適合舉辦藝術節的場域。珣甄輕舞雙手說著,「因為每個場所都很接近、空間連結很緊密。街區看似很集中,但是可能一轉角,就會發現有些地方,大家還不很熟悉。那也許舉辦藝術節,就可以把那邊都點亮起來。」
這樣的發想也來自於,她還沒來到大稻埕之前參與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體驗到戲劇就在街區巷弄內上演的能量。一個小鎮的藝術節,聚集了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共時感受著山城的魅力。因為一場節慶,讓藝術跟社區居民更靠近,也連結著在地生活的紋理。
2015年,落腳迪化街的第三年,珣甄與思劇團的夥伴們決定發起,現在已經廣為人知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一開始,只是想說,幫忙把街區這裡本來就在發生的事情,都串連、整合起來而已。」
身處大稻埕,她逐漸感知到,這裡本身的人文地景,就是一個很適合舉辦藝術節的場域。珣甄輕舞雙手說著,「因為每個場所都很接近、空間連結很緊密。街區看似很集中,但是可能一轉角,就會發現有些地方,大家還不很熟悉。那也許舉辦藝術節,就可以把那邊都點亮起來。」
這樣的發想也來自於,她還沒來到大稻埕之前參與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體驗到戲劇就在街區巷弄內上演的能量。一個小鎮的藝術節,聚集了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共時感受著山城的魅力。因為一場節慶,讓藝術跟社區居民更靠近,也連結著在地生活的紋理。

思劇場位在裝載卸除南北貨物的迪化街巷內,傳統在地的煙火氣與文青商店的咖啡香澆灌著劇團的土壤/Amber Y.J. Lai攝影
大稻埕「戲窟」之後,文協百年後的我們
大稻埕曾有「戲窟」之稱,從日治到戰後初期,前後曾有13座豪華大劇院,舞台上輪番搬演著福州戲、京劇、歌仔戲、新文化運動帶起的新臺灣劇等現場戲劇演出。大螢幕時代興起,從有辯士旁白的默劇到風靡一時的台語電影,進劇院看戲的人潮,川流不息,那是劇場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時代。
「戲窟」的榮景,可說是從1909年日本人蓋的淡水戲院,後被辜顯榮改建成「新舞台」(現遷至信義區)揭開序幕。1924年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四層樓高的「永樂座」,是當時台北最具先進設備的劇場空間,更是中國來台與台灣本土劇團的重要匯演所在。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當時的萬人空巷、同島齊鳴,現在從當時遺留下來的紀錄片,還能窺見。
大稻埕曾有「戲窟」之稱,從日治到戰後初期,前後曾有13座豪華大劇院,舞台上輪番搬演著福州戲、京劇、歌仔戲、新文化運動帶起的新臺灣劇等現場戲劇演出。大螢幕時代興起,從有辯士旁白的默劇到風靡一時的台語電影,進劇院看戲的人潮,川流不息,那是劇場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時代。
「戲窟」的榮景,可說是從1909年日本人蓋的淡水戲院,後被辜顯榮改建成「新舞台」(現遷至信義區)揭開序幕。1924年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四層樓高的「永樂座」,是當時台北最具先進設備的劇場空間,更是中國來台與台灣本土劇團的重要匯演所在。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當時的萬人空巷、同島齊鳴,現在從當時遺留下來的紀錄片,還能窺見。

1935年,台北市街圖,永樂町。永樂座,在今日思劇場右後方的位置/台灣老戲院文史地圖
不論是富豪的娛樂場所永樂座、第一劇場,或是老百姓們愛去的大橋戲院、大光明戲院,華美的建築與熱鬧的場面已不復見。但是,跟珣甄聊起是否這裡還存有「戲窟」的精神?她與我們分享,作為大稻埕劇場工作者的在地觀察與生活體驗。
「這裡有個磁場,好像很容易,可以吸引到不同專業的文化藝術工作者」。除了思劇場,永樂市場樓上的大稻埕劇苑,以及西寧北路的納豆劇場,還有逆風劇團,跟影視演員組成的客廳,也都在這裡。
珣甄眼底閃著光說道,有時在附近的街上走著走著,巧遇了誰就閒聊一下,常會發現最近正在發想的企劃,其實還可以把誰跟誰串在一起…。
她指著窗外,說她每週三會去隔兩條巷子的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做瑜珈,他們是一群做社造的工作者,在那邊大家會分享彼此的計畫,然後問說:那你要不要來參加?
「在這裡,聊的好像都不會是空談,大家慢慢有股自信,我們是能在這裡讓夢想能成真的感覺。」
劇場裡的生活,與生活靠近的劇場
珣甄的家在五股,從十年前來到大稻埕以後,生活的大半時間裏,多在思劇場所在的街區附近移動。「這裡很市中心,不論去哪裡,辦任何事情,都很便利。我覺得台北其他地方都不會給我這種感覺。這裡也有類似台灣鄉下的地方,大家好像都認識彼此,來到這裡就會很有親切感,可以把在地店家與外來工作者都串連在一起。」
珣甄在大稻埕藝術節,連續幾年都曾邀請藝術家與社區居民協作演出,「這是我們想做的東西。因為我們覺得,有很多的藝術,都是源自生活的,或者說與人民的日常生活很靠近。」珣甄聊到,在酬神慶典的時候,常有布袋戲、歌仔戲的演出,她吃飽飯就能走到廟口去看。
「可是我們現在要去劇場,都必須事先訂票,然後進到一個黑盒子裏面,不能開手機,不能吃東西,大聲喝采也不行,就是要安安安靜地坐在那邊。」彷彿刻意要觀眾完全抽離生活的表演藝術,讓劇場變得似乎不那麼開放,也無法讓每個人自在地參與。
珣甄與團隊夥伴們,進一步地思考著,素人參與演出,也是有可能的嗎?或許每一個人,因為參與戲劇的排練與演出,來到劇場裡,他能夠像在生活中那樣對話,但是說給更多不同的人聽見。
「邀集在地居民參與排戲,一開始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大家要犧牲下班時間、或者匆忙煮完飯之後,歷經十幾次二十幾次的排練,才能站上舞台。但是第一屆做完之後,大家好像可以在表演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推廣起來就比較順利了。」
參與的民眾裡,有的來自在地店家,例如思劇場對面一間手作坊的老闆,她從參與戲劇節開始,到後來征戰大小劇團,現在已經是一個演出經驗非常豐富的表演者。
問起是否也有不是本地人來參加?珣甄笑著說道:「也有人是阿公阿嬤住在這邊,所以他會記得以前,過年的時候,蹲在某間布店的門口偷吃東西。我想,大稻埕就是一個靠近港口的商埠,很多族群都曾聚集在這邊,對於大稻埕有不同情感的連結 。」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裡的「大稻埕」
興許是許多人相遇在此地後的記憶總是如此深刻,珣甄策劃在大稻埕藝術節裡,邀請藝術家來,「讓他們去探尋這個街區,挖掘吸引自己的在地特色,以此發展出創作,在藝術節的期間呈現出來。」
其中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Leeroy New 他一直以來創作的核心,就是援引生活的日常用品,例如將洗衣服的洗衣籃或是廚房裡的五金等。當他來到大稻埕,發現這裡飲食店中常見的抽油煙機濾網,很適合作為創作的媒材。於是他打破原本物件的形式,將之重組再現,再置放回社區的公共空間裡,讓已經習之為常的在地人,閱讀這個有趣的新詮釋。
「這裡有個磁場,好像很容易,可以吸引到不同專業的文化藝術工作者」。除了思劇場,永樂市場樓上的大稻埕劇苑,以及西寧北路的納豆劇場,還有逆風劇團,跟影視演員組成的客廳,也都在這裡。
珣甄眼底閃著光說道,有時在附近的街上走著走著,巧遇了誰就閒聊一下,常會發現最近正在發想的企劃,其實還可以把誰跟誰串在一起…。
她指著窗外,說她每週三會去隔兩條巷子的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做瑜珈,他們是一群做社造的工作者,在那邊大家會分享彼此的計畫,然後問說:那你要不要來參加?
「在這裡,聊的好像都不會是空談,大家慢慢有股自信,我們是能在這裡讓夢想能成真的感覺。」
劇場裡的生活,與生活靠近的劇場
珣甄的家在五股,從十年前來到大稻埕以後,生活的大半時間裏,多在思劇場所在的街區附近移動。「這裡很市中心,不論去哪裡,辦任何事情,都很便利。我覺得台北其他地方都不會給我這種感覺。這裡也有類似台灣鄉下的地方,大家好像都認識彼此,來到這裡就會很有親切感,可以把在地店家與外來工作者都串連在一起。」
珣甄在大稻埕藝術節,連續幾年都曾邀請藝術家與社區居民協作演出,「這是我們想做的東西。因為我們覺得,有很多的藝術,都是源自生活的,或者說與人民的日常生活很靠近。」珣甄聊到,在酬神慶典的時候,常有布袋戲、歌仔戲的演出,她吃飽飯就能走到廟口去看。
「可是我們現在要去劇場,都必須事先訂票,然後進到一個黑盒子裏面,不能開手機,不能吃東西,大聲喝采也不行,就是要安安安靜地坐在那邊。」彷彿刻意要觀眾完全抽離生活的表演藝術,讓劇場變得似乎不那麼開放,也無法讓每個人自在地參與。
珣甄與團隊夥伴們,進一步地思考著,素人參與演出,也是有可能的嗎?或許每一個人,因為參與戲劇的排練與演出,來到劇場裡,他能夠像在生活中那樣對話,但是說給更多不同的人聽見。
「邀集在地居民參與排戲,一開始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大家要犧牲下班時間、或者匆忙煮完飯之後,歷經十幾次二十幾次的排練,才能站上舞台。但是第一屆做完之後,大家好像可以在表演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推廣起來就比較順利了。」
參與的民眾裡,有的來自在地店家,例如思劇場對面一間手作坊的老闆,她從參與戲劇節開始,到後來征戰大小劇團,現在已經是一個演出經驗非常豐富的表演者。
問起是否也有不是本地人來參加?珣甄笑著說道:「也有人是阿公阿嬤住在這邊,所以他會記得以前,過年的時候,蹲在某間布店的門口偷吃東西。我想,大稻埕就是一個靠近港口的商埠,很多族群都曾聚集在這邊,對於大稻埕有不同情感的連結 。」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裡的「大稻埕」
興許是許多人相遇在此地後的記憶總是如此深刻,珣甄策劃在大稻埕藝術節裡,邀請藝術家來,「讓他們去探尋這個街區,挖掘吸引自己的在地特色,以此發展出創作,在藝術節的期間呈現出來。」
其中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Leeroy New 他一直以來創作的核心,就是援引生活的日常用品,例如將洗衣服的洗衣籃或是廚房裡的五金等。當他來到大稻埕,發現這裡飲食店中常見的抽油煙機濾網,很適合作為創作的媒材。於是他打破原本物件的形式,將之重組再現,再置放回社區的公共空間裡,讓已經習之為常的在地人,閱讀這個有趣的新詮釋。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邀請藝術家Leeroy New挖掘在地特色媒材創作後於當地街頭展演/林珣甄提供
藝術家不只是取材於當地,還有發展與在地居民的關係,珣甄強調:「第二年我們安排他進駐到太平國小裡,跟六年級的學生們合作。他設計了一個引發小學生的興趣,也跟自身認同有關聯的主題:外星人。」藝術家每到不同城市,敏於自己異鄉人與外來者的身份;他更鼓勵小學生將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物件,組裝在一起,形塑自己心目中外星人的形象。最後在大稻埕藝術節的變裝遊行中,他們就以外星人扮裝,跟大家一起來踩街。

藝術家不只是取材於當地,還有發展與在地居民的關係,珣甄強調:「第二年我們安排他進駐到太平國小裡,跟六年級的學生們合作。他設計了一個引發小學生的興趣,也跟自身認同有關聯的主題:外星人。」藝術家每到不同城市,敏於自己異鄉人與外來者的身份;他更鼓勵小學生將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物件,組裝在一起,形塑自己心目中外星人的形象。最後在大稻埕藝術節的變裝遊行中,他們就以外星人扮裝,跟大家一起來踩街。
藝術家透過創作,跟在地居民、環境建立關係,「這整個過程,是我覺得在藝術節裡,最迷人的地方。最後那個共同創作的結果,是透過藝術家創造出來的,但是,創作的過程,是有跟地方的人互動、創作的語彙,也需要取材自地方。彼此之間,缺一不可。」
珣甄更提及,這其中關係的建立,還有不同的層次。曾有邀請來創作的現代舞團,以中藥作為題材,不過他們不是擷取中草藥植物的形貌,作為表演肢體的形構。藝術家的靈感,是來自於迪化街上中藥店裡的人們。所以創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田調訪談。珣甄說,舞團演出呈現的時候,中藥店的師傅來到現場,跟著舞者的流動,時而點頭,彷彿也在對蘊含其中的生命故事,表達理解與認同之情。

在地居民觀賞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中由藝術家與社區居民共創的戲劇演出/林珣甄提供
飲食是引子,常常串門子,就能串出新滋味
聊到中藥,有君臣佐使一說,其中的引藥,常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我們在接待這些藝術家的時候,最常說的就是,走,來去吃飯!」飲食,是一個讓他們可以很快了解這裡的引子。不論是這邊的熱炒店,或是台灣料理的餐廳。「又或者我們去游大哥經營的茶米露,喝飲料吃甜品的時候,他就會走過來,開始跟藝術家聊天,講這邊很多有趣的故事給他們聽。」
聊到中藥,有君臣佐使一說,其中的引藥,常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我們在接待這些藝術家的時候,最常說的就是,走,來去吃飯!」飲食,是一個讓他們可以很快了解這裡的引子。不論是這邊的熱炒店,或是台灣料理的餐廳。「又或者我們去游大哥經營的茶米露,喝飲料吃甜品的時候,他就會走過來,開始跟藝術家聊天,講這邊很多有趣的故事給他們聽。」

延平北路上「老媽麵店」的招牌麻醬麵、餛飩湯,還有麻油豬肝、苦瓜、茄子與皮蛋豆腐等小菜,是忙碌工作中最能犒賞自己又能介紹給藝術家的在地好店/Amber Y.J. Lai攝影
珣甄也說道,從外國來的藝術家,有些一開始不很了解台灣文化,但是去訪問在地的居民說,這裡有什麼好吃的,大家都會很熱情得回應,藝術家就能更自然地接觸在地的人們。飲食,很自然地打開某些連結,鬆動了某些東西的界線。
「其實,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最一開始,我們決定要辦第一屆的時候,就是跟夥伴們,在劇場附近吃日本料理的時候,越討論越熱血,大家一個拍桌就決定,好!我們來辦!」
笑中帶淚,煉出生活中的嗆辣甘苦
從第一屆大稻埕藝術節,走到今天,思劇團,管理經營的不只是位於迪化街巷內的思劇場,也有在台北北投和其他區域的異響空間。
珣甄說著,一路走來,也曾茫然未來的方向,轉往兩廳院工作、到研究所追尋出口,最後還是從自己內心的熱愛找出解答,重返思劇團繼續下去,「我在想,表演藝術,一直吸引我的應該是,從劇場創造出的作品,經常可以從中提醒大家思考某些社會現況,讓許多議題的討論,從劇場中開始發酵。」
珣甄認為,表演藝術,也許因為述說的方式不同、經過某種形式的轉化,好像能讓觀眾更願意聆聽,更想要瞭解這些與我們生活切身連結的議題。「雖然說不一定有力量可以很快地改變現況,但是我認為,能夠引發一些討論,這樣討論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
與生活靠近,一直是珣甄重視的藝術核心。思劇團所經手的劇團類型、表演的劇目,常見笑中帶淚得嗆辣提煉出人生的甘苦,在市場上很有識別度。思劇團,目前已是一個由七名專業工作者組成的藝術行政管理團隊。
「其實,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最一開始,我們決定要辦第一屆的時候,就是跟夥伴們,在劇場附近吃日本料理的時候,越討論越熱血,大家一個拍桌就決定,好!我們來辦!」
笑中帶淚,煉出生活中的嗆辣甘苦
從第一屆大稻埕藝術節,走到今天,思劇團,管理經營的不只是位於迪化街巷內的思劇場,也有在台北北投和其他區域的異響空間。
珣甄說著,一路走來,也曾茫然未來的方向,轉往兩廳院工作、到研究所追尋出口,最後還是從自己內心的熱愛找出解答,重返思劇團繼續下去,「我在想,表演藝術,一直吸引我的應該是,從劇場創造出的作品,經常可以從中提醒大家思考某些社會現況,讓許多議題的討論,從劇場中開始發酵。」
珣甄認為,表演藝術,也許因為述說的方式不同、經過某種形式的轉化,好像能讓觀眾更願意聆聽,更想要瞭解這些與我們生活切身連結的議題。「雖然說不一定有力量可以很快地改變現況,但是我認為,能夠引發一些討論,這樣討論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
與生活靠近,一直是珣甄重視的藝術核心。思劇團所經手的劇團類型、表演的劇目,常見笑中帶淚得嗆辣提煉出人生的甘苦,在市場上很有識別度。思劇團,目前已是一個由七名專業工作者組成的藝術行政管理團隊。

思劇團全體成員於思劇場前的永樂廣場合影/林珣甄提供
思劇場與大稻埕、思劇團與藝術家的彼此陪伴
團隊夥伴們在前一陣子疫情嚴峻的時刻,決定關閉思劇場,也是在那段時間裡,催生出眾所注目的「陪伴計畫」。陪伴,是一種關係。或許靈感來自於,過去搭建社區居民與藝術家之間關係發展的經驗。「陪伴計畫」,是關於藝術行政與藝術家之間關係的不同可能。
「我們有經營劇團、管理劇場、製作節目的能力。我們希望能夠用我們的專業,提供一個平台,陪伴剛開始起步的藝術家,讓他們不須要再一直單打獨鬥了。」思劇團扮演的角色也有顧問的層面,可以提供製作上面的諮詢,也會提供行銷宣傳的管道,或者協助藝術家媒合所須的工作團隊。
「這個陪伴計畫,還在進行中,現在,我發覺,也不僅僅是,我們在陪伴藝術家前進,藝術家也在陪伴著我們。」
思劇團的計畫,以其所處的大稻埕為中心,往東亞、東南亞、歐洲輻射出去,走出了有別於其他中小型場館的特色。在各國家級場館紛紛陳立的今天,思劇場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定位。
或許,從珣甄來到思劇場的第一天開始,這種人與人、與劇場、與生活,彼此陪伴的關係,就從未止息地滋養著彼此、形塑著彼此。也曾迷茫的她,回望初衷、向內求索,專注當下,現正腳踏穩穩地,每一階拾級向陽的步伐。
團隊夥伴們在前一陣子疫情嚴峻的時刻,決定關閉思劇場,也是在那段時間裡,催生出眾所注目的「陪伴計畫」。陪伴,是一種關係。或許靈感來自於,過去搭建社區居民與藝術家之間關係發展的經驗。「陪伴計畫」,是關於藝術行政與藝術家之間關係的不同可能。
「我們有經營劇團、管理劇場、製作節目的能力。我們希望能夠用我們的專業,提供一個平台,陪伴剛開始起步的藝術家,讓他們不須要再一直單打獨鬥了。」思劇團扮演的角色也有顧問的層面,可以提供製作上面的諮詢,也會提供行銷宣傳的管道,或者協助藝術家媒合所須的工作團隊。
「這個陪伴計畫,還在進行中,現在,我發覺,也不僅僅是,我們在陪伴藝術家前進,藝術家也在陪伴著我們。」
思劇團的計畫,以其所處的大稻埕為中心,往東亞、東南亞、歐洲輻射出去,走出了有別於其他中小型場館的特色。在各國家級場館紛紛陳立的今天,思劇場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定位。
或許,從珣甄來到思劇場的第一天開始,這種人與人、與劇場、與生活,彼此陪伴的關係,就從未止息地滋養著彼此、形塑著彼此。也曾迷茫的她,回望初衷、向內求索,專注當下,現正腳踏穩穩地,每一階拾級向陽的步伐。

受訪者|林珣甄
思劇團總監。五股人,自稱大稻埕桂綸鎂,但因為皮膚黑所以實際上只是黑輪妹。因為外公是中醫而被大稻埕的中藥味吸引而來。認為藝術源自於生活,素人也是藝術家,對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充滿好奇,喜歡認識朋友,走訪挖掘塵封的故事。
思劇團總監。五股人,自稱大稻埕桂綸鎂,但因為皮膚黑所以實際上只是黑輪妹。因為外公是中醫而被大稻埕的中藥味吸引而來。認為藝術源自於生活,素人也是藝術家,對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充滿好奇,喜歡認識朋友,走訪挖掘塵封的故事。
撰文者|彭雅倫
竹東客家人,喝東方美人茶長大,現居大稻埕。好以文字與圖像框景帶土氣的、有根性的當代生活象限。曾任農傳媒農藝專欄作者、蔚藍文化出版主編、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等,現為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美術設計、《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臉書專頁主理。
竹東客家人,喝東方美人茶長大,現居大稻埕。好以文字與圖像框景帶土氣的、有根性的當代生活象限。曾任農傳媒農藝專欄作者、蔚藍文化出版主編、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等,現為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美術設計、《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臉書專頁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