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扣、訂製;鹽埕女兒的美麗自信史
高雄市
鹽埕區
文化

鹽埕大溝頂的小巧一間店,有著可愛的女主人,人稱薛姐。(攝影/PJ)
走過一條條鹽埕的街道,一店舖、一產業,牽起女性每一段生命歷程與意義,可謂為開啟女性美學涵養與自信追求的重要場域,從挑布、選扣、量身、訂製,一件件的華服伴隨著人生場合,也象徵著女性追求時髦自信的青春歲月。走在這小城街廓,就像走過了女性生命史的成長與蛻變,閱讀了不同歷程的綻放。
時空背景轉移後,新樂街的一偶有間店靜靜地守著一個老產業的興衰,承接家業的女主人,也成為了訂製服產業鏈中最溫暖的存在。當年店內的小女孩幫忙爸媽製做鈕扣,受到鄰里叔伯姨嬸的看顧長大,求學後再回來延續父親家業。
女孩長大了,獨特的特質,吸引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會想來店裡找她,有時候好友拎著點心過去、裁縫店阿姨需要補貨、有時找錯店的旅人,店裡的人來來去去,她始終守在這間店裡。一位保有當年小女孩純真的女性、也是鹽埕老店「高鈺鈕扣行」的主人薛喬月,人稱薛姐。
時空背景轉移後,新樂街的一偶有間店靜靜地守著一個老產業的興衰,承接家業的女主人,也成為了訂製服產業鏈中最溫暖的存在。當年店內的小女孩幫忙爸媽製做鈕扣,受到鄰里叔伯姨嬸的看顧長大,求學後再回來延續父親家業。
女孩長大了,獨特的特質,吸引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會想來店裡找她,有時候好友拎著點心過去、裁縫店阿姨需要補貨、有時找錯店的旅人,店裡的人來來去去,她始終守在這間店裡。一位保有當年小女孩純真的女性、也是鹽埕老店「高鈺鈕扣行」的主人薛喬月,人稱薛姐。

薛姐找到了以前的舊照片,以前的店面櫃位,陳列錦然有序清楚的鈕扣盒與擺飾,今昔對照,份外有趣。(上圖攝影/PJ)

薛姐找到了以前的舊照片,以前的店面櫃位,陳列錦然有序清楚的鈕扣盒與擺飾,今昔對照,份外有趣。(圖片提供/薛喬月)
「小時候我負責包布扣、送貨給客人、分攤店裡的工作。」薛姐在小小的店裡,多搬了一張椅子,回憶曾經歷過布扣產業繁盛、到了加工廠興盛時期而漸漸沒落的故事。她所描述的情景,呼應了沈政璋在《高雄鹽埕百年風華簡史》書中所寫的一段服飾美學的演變與榮景:「清朝以前台灣人會製作傳統的『衫』、『褲』,日治時期有錢人家的女生會訂製一件件日本式的『和服』。到民國以後隨著大量中國人遷臺的『旗袍』..到了美軍駐軍台灣,服飾文化也吹進了台灣社會,掀起了『時裝、洋裝』的潮流。」
在四十年代後期,台灣的訂製服產業進入了戰國時期,有布莊、自然少不了配件行,當時一盒盒的鈕扣與拉鍊就能撐起一間店的營業與家庭生計。薛姐回憶說:「以前五福路上有很多精品店,當然也少不了布行、材料行、訂製店、老師傅。女生會去訂製店請師傅量身訂製洋裝、禮服、旗袍等。」只是洋裝和旗袍的技術極為不同,鈕扣也有所不同,「旗袍上的叫做盤扣或花扣,會用旗袍滾邊的布料來製作盤扣,與洋服的鈕扣製作有些差異。」
在四十年代後期,台灣的訂製服產業進入了戰國時期,有布莊、自然少不了配件行,當時一盒盒的鈕扣與拉鍊就能撐起一間店的營業與家庭生計。薛姐回憶說:「以前五福路上有很多精品店,當然也少不了布行、材料行、訂製店、老師傅。女生會去訂製店請師傅量身訂製洋裝、禮服、旗袍等。」只是洋裝和旗袍的技術極為不同,鈕扣也有所不同,「旗袍上的叫做盤扣或花扣,會用旗袍滾邊的布料來製作盤扣,與洋服的鈕扣製作有些差異。」

圓形的布料搭配鋁材,壓製後成了一顆顆色彩豐富的鈕扣。(攝影/PJ)
薛姐說,鈕扣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鈕扣換了,整件衣服的質感就不一樣。在英國,有些家徽會鑲烙在紐扣上,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會因為衣服的款式、性質,去搭配適合的鈕扣,例如,無孔洞的西裝鈕釦會比四孔洞的鈕扣來得更正式,「即使是同一件衣服,不同的鈕扣顏色、材質、質感,會讓整件衣服呈現不同的感覺。
她細心解釋:布扣有不同大小、不同模矩,為了尋求單價低的配料,會用剩布包裹鋁材製作成一顆顆的鈕扣,縫在搭配的衣服上,「我記得小學三、四年級下課時,回家就要幫忙,當時爸爸會把布料剪成圓形,我回到家就會把這些鈕扣給全做完。」當時加工廠的布扣數量大,假如一款式的衣服製作百件,用同樣花色布料製作成布扣縫在衣服上需要八顆,一批下來就是八百顆鈕扣。「以前裁縫店的阿姨來買鈕扣,便一次買了一組兩百顆在家裡囤貨,訂單量很快就用完,回到店裡又選了十款鈕扣,各要三百顆。」可見當時的繁盛。
下課後她負責跑腿送貨,免不了故意在附近街上晃晃、消磨時光。大溝頂、新樂街、崛江商城……成了她小時候的路徑版圖,「商城對面就是大溝頂、而新樂街上不是金飾銀樓、就是布店,最後我會去巷口的李家圓仔冰喝碗圓仔湯,吃完老闆娘會跟我媽收錢。」她笑說,小時候身上沒有帶錢,有時候阿伯會請客。只是在當時小孩的腦海記憶裡,有一個區域是鹽埕禁區 — 也就是七賢路的酒吧一條街。越是禁止,孩子們越是感到好奇,「有時候走到附近,就會故意放慢速度,或是天黑跑去偷看,看到一個個穿著白色水手服的美軍。」長大後跟長輩們聊天,發現原來是因為不了解所產生的恐懼,「他們說當時民風純樸,吧女又比較外放,美軍對我們來說是迥然不同的國家文化,才限制我們不能走到那。」
不過大部分最吸引她目光的,是堀江商城的舶來品,不管是服飾品、餅乾糖果等,都充滿好奇,沿途走走逛逛,每次都會逛進去商城裡的三條街。每每經過,總令她懷念爸爸帶著她走進商城的情景,買她最愛的糖果、餅乾回家;特別是包布扣數量特別多的那天,莫名產生不耐煩感,爸爸就會對她說,包完帶你去堀江選喜歡吃的糖果餅乾;另一個吸引她目光的,是櫥窗裡的時髦衣服與飾品,「那時候已經有跑單幫會帶衣服回來賣,很多都是雜誌上流行的。」以前歐美雜誌流行上沒有很即時,從歐美雜誌發行到經過翻譯再到他們手上,已經歷經一兩年以後了,然而鹽埕女性們卻樂此不疲,比較有錢的人會購買服裝雜誌、或是在騎樓下的攤販前翻完雜誌後,回頭與師傅們討論款式,「師傅們都很厲害,沒有拿到成品,透過描述或照片就能量身做出樣式。」有時,師傅也會拿做好的訂製服過來店裡,「她單純拿來搭配鈕扣,我那時就可以看到完整一件洋裝長怎樣,那些衣服都好漂亮!」她的眼中閃爍著對服裝的喜愛與熱情。在記憶中,她也常在店裡看到正美禮服的謝惠晾老師會來買蕾絲,「每次她一走進來,我都會覺的她好漂亮,心裡覺得好想像她一樣。」後來去唸服裝設計,可能隱約中有部分是受到感染,憧憬生活中都能有許多美麗事物相伴。
她細心解釋:布扣有不同大小、不同模矩,為了尋求單價低的配料,會用剩布包裹鋁材製作成一顆顆的鈕扣,縫在搭配的衣服上,「我記得小學三、四年級下課時,回家就要幫忙,當時爸爸會把布料剪成圓形,我回到家就會把這些鈕扣給全做完。」當時加工廠的布扣數量大,假如一款式的衣服製作百件,用同樣花色布料製作成布扣縫在衣服上需要八顆,一批下來就是八百顆鈕扣。「以前裁縫店的阿姨來買鈕扣,便一次買了一組兩百顆在家裡囤貨,訂單量很快就用完,回到店裡又選了十款鈕扣,各要三百顆。」可見當時的繁盛。
下課後她負責跑腿送貨,免不了故意在附近街上晃晃、消磨時光。大溝頂、新樂街、崛江商城……成了她小時候的路徑版圖,「商城對面就是大溝頂、而新樂街上不是金飾銀樓、就是布店,最後我會去巷口的李家圓仔冰喝碗圓仔湯,吃完老闆娘會跟我媽收錢。」她笑說,小時候身上沒有帶錢,有時候阿伯會請客。只是在當時小孩的腦海記憶裡,有一個區域是鹽埕禁區 — 也就是七賢路的酒吧一條街。越是禁止,孩子們越是感到好奇,「有時候走到附近,就會故意放慢速度,或是天黑跑去偷看,看到一個個穿著白色水手服的美軍。」長大後跟長輩們聊天,發現原來是因為不了解所產生的恐懼,「他們說當時民風純樸,吧女又比較外放,美軍對我們來說是迥然不同的國家文化,才限制我們不能走到那。」
不過大部分最吸引她目光的,是堀江商城的舶來品,不管是服飾品、餅乾糖果等,都充滿好奇,沿途走走逛逛,每次都會逛進去商城裡的三條街。每每經過,總令她懷念爸爸帶著她走進商城的情景,買她最愛的糖果、餅乾回家;特別是包布扣數量特別多的那天,莫名產生不耐煩感,爸爸就會對她說,包完帶你去堀江選喜歡吃的糖果餅乾;另一個吸引她目光的,是櫥窗裡的時髦衣服與飾品,「那時候已經有跑單幫會帶衣服回來賣,很多都是雜誌上流行的。」以前歐美雜誌流行上沒有很即時,從歐美雜誌發行到經過翻譯再到他們手上,已經歷經一兩年以後了,然而鹽埕女性們卻樂此不疲,比較有錢的人會購買服裝雜誌、或是在騎樓下的攤販前翻完雜誌後,回頭與師傅們討論款式,「師傅們都很厲害,沒有拿到成品,透過描述或照片就能量身做出樣式。」有時,師傅也會拿做好的訂製服過來店裡,「她單純拿來搭配鈕扣,我那時就可以看到完整一件洋裝長怎樣,那些衣服都好漂亮!」她的眼中閃爍著對服裝的喜愛與熱情。在記憶中,她也常在店裡看到正美禮服的謝惠晾老師會來買蕾絲,「每次她一走進來,我都會覺的她好漂亮,心裡覺得好想像她一樣。」後來去唸服裝設計,可能隱約中有部分是受到感染,憧憬生活中都能有許多美麗事物相伴。

當時訂製服會搭配適合的鈕扣質感與色彩,讓整件衣服可以更有風格。(攝影/PJ)

當時訂製服會搭配適合的鈕扣質感與色彩,讓整件衣服可以更有風格。(攝影/PJ)
她當年離開高雄到外地唸高中,再回來已經歷經十五個年頭,自己對鹽埕有一段記憶是空白的。長大後她回頭問了叔叔為何爸爸要開這間「高鈺鈕扣行」,原來爸爸是家中老大,阿公叫他不要唸書、出來幫忙賺錢;等他年紀大一些,想要在最繁華熱鬧的鹽埕做自己的生意,恰巧與蕾絲工廠相識、認識了大溝頂朋友、找了個小店面,開始做起服裝配件的生意。當時有布料、蕾絲、鈕扣⋯⋯的需求,串起緊密的產業鏈及出現訂製店。「當年不只是訂製店會做衣服,阿嬤也會有自己的裁縫車,理所當然有材料上的需求。」家境好的人會選擇訂製、不想與別人穿一樣,經濟條件差的也會自己動手做衣服,差別在整件都用手縫。這些習以為常的過往,至今都令人詫異。這些文化背後也代表:婚喪喜慶、過年過節讓訂製服的需求因應而生,鈕扣的供應量也變多。
周遭開始有許多鈕扣店競爭,薛姐的爸爸決定精益求精:到訂製店裡看鈕扣、翻日本雜誌、前往日本接洽日本工廠,「他認為台灣人的體型跟日本人比較接近,他所挑的鈕扣風格屬於精緻的日系。」她很佩服爸爸為了鈕扣事業,遠渡重洋單槍匹馬到日本找鈕扣工廠、鈕扣店家,只為了尋求品質好、漂亮精緻的款式,她說爸爸學日文時,隱約她還有一點印象,「我回家時看他一遍又一遍重複放錄音帶,後來才知道他要自己聽錄音帶學日文。早期鹽埕人的生命力真的很強,他一直都是我的偶像!」
周遭開始有許多鈕扣店競爭,薛姐的爸爸決定精益求精:到訂製店裡看鈕扣、翻日本雜誌、前往日本接洽日本工廠,「他認為台灣人的體型跟日本人比較接近,他所挑的鈕扣風格屬於精緻的日系。」她很佩服爸爸為了鈕扣事業,遠渡重洋單槍匹馬到日本找鈕扣工廠、鈕扣店家,只為了尋求品質好、漂亮精緻的款式,她說爸爸學日文時,隱約她還有一點印象,「我回家時看他一遍又一遍重複放錄音帶,後來才知道他要自己聽錄音帶學日文。早期鹽埕人的生命力真的很強,他一直都是我的偶像!」

琳瑯滿目的鈕扣,縫在盒子上,沿襲爸媽的一目瞭然管理法。(攝影/PJ)

琳瑯滿目的鈕扣,縫在盒子上,沿襲爸媽的一目瞭然管理法。(攝影/PJ)
「我爸的鈕扣還有一個特殊點,就是可以染色。」從日本買回材料後進行染色,客人會針對衣服樣色有搭配上的染色需求,「我記憶中媽媽從開門到下班都一直待在瓦斯爐旁邊,不停用小鍋子煮水讓鈕扣吃色,沒有一刻離開過。」除了款式特殊外,以服裝材料行來說,高鈺店裡的鈕扣種類數量最多,「沒有人像爸爸一樣跑去日本,最後慢慢拓展整個事業版圖。」當年盛況是從中部到嘉義、台東,只要鋪貨回來,就會立刻打電話邀約店家來選貨,「當時與日本人合作一開始比較困難,因為日本工廠沒有跟爸爸合作過,無法想像他會怎樣販售,直到後來下訂單數量增加,才慢慢建立起與日本人的信賴。」她說,爸爸一回來就會通知大家來選貨,也自創獨特的買斷選貨法:「一百款裡你喜歡第五款,那就全部買斷,不會再有人跟你撞扣雷同。」生意漸漸起色,即使賣給同行零售的材料行獲得的利潤不高,但由於量大也帶來不錯的業績。「因為量很大,當時日本鈕扣工廠甚至還派業務專員與我爸一對一做生意。」

每年,薛爸(右)總會帶日本業務在七賢路與興華街轉角的海產攤吃快炒,如今原址蓋成大樓。(圖片提供/薛喬月)

多年後,她仍記得味噌魚迷人的滋味,偶爾會浸漬味噌裡送烤,下廚回味。(圖片提供/薛喬月)
每一年日本鈕扣工廠的業務會來台灣,到店裡走走看看、順便收款,爸爸也會帶他去七賢路和興華街的轉角,那一整排的海產攤吃海產、快炒。「小時候有兩種滿足的食物記憶,一個就是爸爸帶我去堀江商城買糖果,另一個滿足就是店休後去海產攤吃宵夜。」她特別喜歡點味噌魚,「老闆都會讓我去挑,然後再把旗魚泡在味噌裡,要料理時把味噌去掉送烤,上桌前擠上檸檬汁。」鹹酸鹹酸的滋味,一直成為她小時候的懷念記憶。那裡既像是魚市場、又像是路邊攤位夜市概念,「那時酒店夜生活多,衍生出海產攤的需求,炒麵、炒飯都很好吃,現在蓋了大樓,斜對面變成了全聯和水源羊肉爐。」除了在地小吃供應藍白領階級外,她也提到鹽埕獨特的飲食現象,「鹽埕人飲食受美軍影響,吃得比較西化的飲食。」像漢王洲際飯店的西餐廳、七賢路上的綠洲餐廳、新國際牛排西餐廳,還有五福路上和七賢路上的酒吧琳瑯滿目。

不管是以前的長輩、還是進駐或長期在鹽埕深根的青年,總會經常來串門子、聊天、談接下來有趣的合作,這天下午是叁捌團隊的羅文昕來陪伴。(攝影/PJ)

當時爸媽在店裡一起經營,從最辛苦的打基礎到生意鼎盛階段,就進入了忙碌的暗黑期,她印象最深的是以一次要繳班費,她便留一張紙條在客廳桌上,「我出門時他們在睡覺、我們幾乎有一兩個月沒有見到面。」她回憶曾經過年吃年夜飯忙到六點,好不容易客人回家了,卻因為忘記買某樣東西又跑去幫忙開門。當時大家拼命地賺,訂製服只休大年初一、初二,到了初三就都上工。甚至有些師傅沒事做,也忍不住開了店。當時因為鹽埕生意太好,小孩們彼此玩一起、鄰居大人們也一起照料,「你會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大家就在巷子附近跑來跑去。」在當時,家家戶戶忙著做生意,很少有時間下廚,阿嬤一手帶大,有時煮著樸實平凡的筍乾豬肉配飯,也讓感受到溫暖滋味與情懷滿溢。鹽埕的鄰里關係並沒有因為物換星移而改變,反而多了更多有趣的朋友來找她串門子、閒話家常。
爸爸還在的時候,加工廠開始出現,因為大量生產、訂製服產業開始慢慢衰落。消費習慣也今非昔比,品牌百花齊放、網路購物興起,一切都似乎風雲變色,「那時會訂做的那一群人到現代已經凋零,他們也沒有什麼場合需要做新衣服、而老師傅們也出現斷層」。到薛姐大二時,爸爸過世,變成媽媽獨撐這間店。「我會回來是因為媽媽幾年前過世,回想起她過世前,我跟她說,想跟她一起顧店。」雖然那時候訂製產業已經沒落,但薛姐很喜歡與媽媽在一間店一起生活的感覺。然而媽媽其實是反對的,「媽媽覺得我現在回來也沒辦法賺錢,這產業已經夕陽式微,她自己做、可以撐多久就多久。」後來媽媽生病過世後,薛姐總問自己,真的會想要把店面收起來嗎?她感覺自己捨不得這間店;叔叔叫他把店收起來,但她放不下,既然自己回來了,好像可以做點什麼。
爸爸還在的時候,加工廠開始出現,因為大量生產、訂製服產業開始慢慢衰落。消費習慣也今非昔比,品牌百花齊放、網路購物興起,一切都似乎風雲變色,「那時會訂做的那一群人到現代已經凋零,他們也沒有什麼場合需要做新衣服、而老師傅們也出現斷層」。到薛姐大二時,爸爸過世,變成媽媽獨撐這間店。「我會回來是因為媽媽幾年前過世,回想起她過世前,我跟她說,想跟她一起顧店。」雖然那時候訂製產業已經沒落,但薛姐很喜歡與媽媽在一間店一起生活的感覺。然而媽媽其實是反對的,「媽媽覺得我現在回來也沒辦法賺錢,這產業已經夕陽式微,她自己做、可以撐多久就多久。」後來媽媽生病過世後,薛姐總問自己,真的會想要把店面收起來嗎?她感覺自己捨不得這間店;叔叔叫他把店收起來,但她放不下,既然自己回來了,好像可以做點什麼。

早期叁捌秀場會舉辦各種藝文、音樂、展演活動於此店面與街道上,如今轉身變成高鈺鈕扣行與薛姐的日常所在,兩櫥窗中右側是薛姐的展示、左邊則維持叁捌秀場想傳達的文化脈絡。(攝影/PJ)

展出藝術家崔綵珊「延・鹽」展演計畫,並於第二波找了薛姐設計演出服裝。
她說,「鈕扣的搭配和藝術一樣主觀,也帶有流行性,像名牌服飾會帶動當季鈕扣的潮流。」某季名牌採用鑽扣,該年工廠就會參考、出現鑽扣蹤影,或是米蘭時裝週、紐約時裝周走秀後,就會出現類似款,「衣服訂做會模仿衣服的樣式和質感,名牌使用鑽扣、客人也會想要用,就像衣服有經典款、也會有流行款,鈕扣也是如此。」她喜歡翻雜誌時看鈕扣和蕾絲花邊的配件,帶來一些靈感,但近年因為精緻鈕扣的市場需求量變低,許多台灣蕾絲工廠、日本工廠也收了,選擇樣式變得更少。她說,小小的鈕扣裡,有她的思念、希望、創造和唯一,有時小而不起眼,卻默默盡守本分,「只要找到適合它的位置,再渺小也都能耀眼。」
鈕扣也呈現職人們的講究,「通常來店裡的,多是自訂製服店的客人,因為選擇做訂做的人會願意用更好的布料與配件。」有時製作起來,訂製服價格不菲,相對的附屬配件如鈕扣、蕾絲、花邊等,也得精緻。此外,有些文創品牌的客人會來此找鈕扣,製作成耳環、戒子;還有一些買快時尚衣服的客人,想要與眾不同,換季便拿了三、四套衣服來換鈕扣,一件普通的成衣,頓時變得獨特。
這間店在她不同年齡歷程有不同的定位和形態,不需急著把它收掉。初期得學會自己幫裁縫阿姨們訂製鈕扣,不熟悉的壓力難免進行組裝的速度極慢,阿姨們一開始不放心,然而最後的信賴也讓她開始站穩腳步,「印象最深的是我回來的第一個月,晚上睡覺就夢到我在裝訂那個鈕扣,我媽就站在我身後,雙手交叉看著我怎樣弄。」當她描述那段夢境時,彷彿歷歷在目。
思考自己既然喜歡服裝,她毅然決然念實踐大學夜間部的服裝設計系圓小時候的夢,白天開店、晚上上學,這間店成了最穩定的心之所。「我本來想唸五專、學服裝設計,但爸媽不准,想想自己當時沒有很堅持走服裝設計這條路。」如今當學生的日子,她將原本所有在服裝上的知識與理解通通都放下、全部倒空,單純享受當一個海綿吸水的學生,在這四年的學習中,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開始,以前手繪服裝,現在學習電腦繪圖。在產業下坡的時候遇到疫情,所有婚喪喜慶、聚會都取消了,訂制服更陷入黑暗時期,她在這段時間卻享受學習的純粹,不去想入不敷出的問題,「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和期待,這時間過去後,會有什麼變化或行為出現,或是產生刺激我怎樣的想法,我就是完全放空、完全接受。」
「鹽埕的以前到現在,很像一個人的一輩子。」她眼裡的鹽埕,曾經很鼎盛,一直到現在,成為一個適合居住退休的地方,有山、有海,也因為過往繁華,造就生活面向都因應俱全,對她來說,就像看盡一個人的一生。「鹽埕的女性都滿刻苦耐勞——認真的女性最美麗,但僅只在我媽媽那一輩,他們又要工作、又要生活。」如今,從週一到週四她都會開店,有工作、有興趣、有回憶、有生活,走著屬於自己的人生詩篇;在這一連串的回憶後,她突然感覺,講了這麼多爸爸、媽媽過去的回憶,也許今晚,爸媽又會再入夢來,看看這小女孩如今生活得如何了。
鈕扣也呈現職人們的講究,「通常來店裡的,多是自訂製服店的客人,因為選擇做訂做的人會願意用更好的布料與配件。」有時製作起來,訂製服價格不菲,相對的附屬配件如鈕扣、蕾絲、花邊等,也得精緻。此外,有些文創品牌的客人會來此找鈕扣,製作成耳環、戒子;還有一些買快時尚衣服的客人,想要與眾不同,換季便拿了三、四套衣服來換鈕扣,一件普通的成衣,頓時變得獨特。
這間店在她不同年齡歷程有不同的定位和形態,不需急著把它收掉。初期得學會自己幫裁縫阿姨們訂製鈕扣,不熟悉的壓力難免進行組裝的速度極慢,阿姨們一開始不放心,然而最後的信賴也讓她開始站穩腳步,「印象最深的是我回來的第一個月,晚上睡覺就夢到我在裝訂那個鈕扣,我媽就站在我身後,雙手交叉看著我怎樣弄。」當她描述那段夢境時,彷彿歷歷在目。
思考自己既然喜歡服裝,她毅然決然念實踐大學夜間部的服裝設計系圓小時候的夢,白天開店、晚上上學,這間店成了最穩定的心之所。「我本來想唸五專、學服裝設計,但爸媽不准,想想自己當時沒有很堅持走服裝設計這條路。」如今當學生的日子,她將原本所有在服裝上的知識與理解通通都放下、全部倒空,單純享受當一個海綿吸水的學生,在這四年的學習中,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開始,以前手繪服裝,現在學習電腦繪圖。在產業下坡的時候遇到疫情,所有婚喪喜慶、聚會都取消了,訂制服更陷入黑暗時期,她在這段時間卻享受學習的純粹,不去想入不敷出的問題,「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和期待,這時間過去後,會有什麼變化或行為出現,或是產生刺激我怎樣的想法,我就是完全放空、完全接受。」
「鹽埕的以前到現在,很像一個人的一輩子。」她眼裡的鹽埕,曾經很鼎盛,一直到現在,成為一個適合居住退休的地方,有山、有海,也因為過往繁華,造就生活面向都因應俱全,對她來說,就像看盡一個人的一生。「鹽埕的女性都滿刻苦耐勞——認真的女性最美麗,但僅只在我媽媽那一輩,他們又要工作、又要生活。」如今,從週一到週四她都會開店,有工作、有興趣、有回憶、有生活,走著屬於自己的人生詩篇;在這一連串的回憶後,她突然感覺,講了這麼多爸爸、媽媽過去的回憶,也許今晚,爸媽又會再入夢來,看看這小女孩如今生活得如何了。
受訪者|薛喬月
高鈺鈕扣店二代負責人,是鹽埕少數僅存的鈕扣店,小巧而錦然有序的店面,除了販售外,也有許多藝術創作者、市場企畫工作者、在地小旅行業者新活動企劃合作對象,溫暖開朗的特質讓許多人都會想要找她。在過去,這間店開啟了女性美學涵養的自信,也以另一種形式,伴隨許多女性自我成長。
高鈺鈕扣店二代負責人,是鹽埕少數僅存的鈕扣店,小巧而錦然有序的店面,除了販售外,也有許多藝術創作者、市場企畫工作者、在地小旅行業者新活動企劃合作對象,溫暖開朗的特質讓許多人都會想要找她。在過去,這間店開啟了女性美學涵養的自信,也以另一種形式,伴隨許多女性自我成長。
撰文者|孫維利
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為紙本及網路社群媒體、品牌做行銷文案及採訪撰文,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務。
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為紙本及網路社群媒體、品牌做行銷文案及採訪撰文,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務。
《島生誌》 第三輯:高雄鹽埕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奇幻時光電影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PJ Wang
特別感謝|港都認識王黃祺瑋、羅文昕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奇幻時光電影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PJ Wang
特別感謝|港都認識王黃祺瑋、羅文昕
參考資料
《高雄鹽埕百年風華簡史》,白象文化
《高雄鹽埕百年風華簡史》,白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