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島嶼的女神,究竟是如何煉成的!?⟨下回⟩——帶你逛「以女神為名的島嶼」後花園
連江縣
南竿鄉
文化

前有「一千塊」後有「咪醬」,毛孩們與木玉、秀英如影隨行,緊盯我們的一舉一動/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下了車,走往秀英家的途中,沿路盛放著一叢叢紫花酢漿草、一盆盆長壽花,都是秀英悉心整理的植栽,在她揮手向我們走來之前,「咪醬」已停駐園中小徑迎接我們。
秀英身穿圍裙、戴著手套、腳踏雨鞋,齊劉海下的大眼睛,在為我們介紹整體環境時,望著一草一木的目光,最是晶亮有神。秀英是來自新竹關西的客家妹,與老公阿美哥、兒子幾年前從福澳搬到現在的住所,這是他們一磚一瓦自建自闢的家園。
小徑兩旁茂密的林相,也是秀英與老公,開山闢嶺,砍去枯黃腐朽的樹幹、種植保土樹種的成果。桂香說道,「早期馬祖山上都是光禿禿的,你現在看到的相思樹、苦楝樹,是後來政府在馬祖大量造林才有的。我讀國小時的植樹節,一個人規定要種三棵樹。」
「而且,不只要造林,還有限制不能砍樹,不然會被抓去關緊閉。我依嬤就曾因為砍了田邊的樹枝,被抓去關過。」
秀英身穿圍裙、戴著手套、腳踏雨鞋,齊劉海下的大眼睛,在為我們介紹整體環境時,望著一草一木的目光,最是晶亮有神。秀英是來自新竹關西的客家妹,與老公阿美哥、兒子幾年前從福澳搬到現在的住所,這是他們一磚一瓦自建自闢的家園。
小徑兩旁茂密的林相,也是秀英與老公,開山闢嶺,砍去枯黃腐朽的樹幹、種植保土樹種的成果。桂香說道,「早期馬祖山上都是光禿禿的,你現在看到的相思樹、苦楝樹,是後來政府在馬祖大量造林才有的。我讀國小時的植樹節,一個人規定要種三棵樹。」
「而且,不只要造林,還有限制不能砍樹,不然會被抓去關緊閉。我依嬤就曾因為砍了田邊的樹枝,被抓去關過。」

秀英出生農家,在她每日悉心的看顧打理下,本是荒地一片,已成一園豐盛。說到過去生活的艱難,秀英也分享著現在只要到園子裡,時刻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四時遞嬗的美好/攝影:彭雅倫
園裡栽種著台灣買來幼苗的砂糖橘結實纍纍,秀英在粗枝上繫著寫有植物名稱的貝殼名牌。自家搭建的鐵架上攀爬著九重葛、紫藤、錫葉藤。
小徑兩旁以水泥砌成分隔區域,其中專屬香草植物:羅勒葉、迷迭香、鼠尾草等等。依照植物特性,考量日照與土質,各類草葉蔬果,都有獨立的種植區域與不同的照料方式。
秀英說,有時家人想吃水餃或是韭菜盒子,不管是高麗菜、韭菜,還有蘸料所須的辛香料,蔥蒜、辣椒,都能直接到園裏摘採,手作料理,馬上就能新鮮上桌。言談間,時不時傳來熱鬧的雞鳴,「我還想養豬呢!但是如果我去台灣,沒人照顧他們啊。」
小徑走到盡頭是一個面海的平台,「中秋節的時候,一百多個阿兵哥在這裏烤肉」。家屋緊鄰軍營,軍事演習時,砲聲隆隆,屋頂為之震動,牆壁一度裂開。水泥地上,還有拱門形狀,一圈一圈搭好的鐵架,秀英說,等紫藤花長好,攀爬上去,這就成了紫藤隧道。
秀英從平台走向一旁光滑的巨石群,那是原本開墾時就有,一直留在這裡沒有搬走的,她俐落地攀爬到其中一塊,面朝海岸的石頭上,傾傾斜倚著,說著這是她的祕密角落,「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在這裡看海」。
年輕時在台灣結識帥氣瀟灑的老公,一心一意遠嫁他鄉,爸爸當然不捨,問秀英:你知道會有多辛苦嗎?婚後的生活,遠比秀英想像的還要艱辛。一開始到馬祖,經營的是撞球店。在水電物資都缺乏的島上,大兒子出生得到黃疸,卻延誤了治療時機,病痛一直伴隨孩子至今。
接著是女兒、小兒子陸續出生,秀英說道:「我根本顧不來,小朋友都還不到就學年齡,就要走好遠的路自己去上學。後來帶他們到台灣唸書,我在成衣廠工作賺錢養家,好險還有婆婆幫我顧小孩」。
講到婆婆的離世,秀英不禁紅了眼眶。後來孩子長大,全家回到馬祖,起初是住在福澳,然而村中兩層樓的街屋,並不適合照顧孩子的他們居住。後來租約到期,他們決定改建老家,那時,老家旁的山坡地蔓草叢生。他們墾荒、建屋、再闢園、耕地,一家人在此,終於安居了下來。
「這裡地勢凹陷,我們馬祖人說是『窩底』,後面有山坡屏障著風,前面有海洋來的水氣,種地很適合」。馬祖話講得非常流利的她,說的也常是「我們馬祖人」,秀英雖自遠方來,這裡已是日久他鄉變故鄉。
小徑兩旁以水泥砌成分隔區域,其中專屬香草植物:羅勒葉、迷迭香、鼠尾草等等。依照植物特性,考量日照與土質,各類草葉蔬果,都有獨立的種植區域與不同的照料方式。
秀英說,有時家人想吃水餃或是韭菜盒子,不管是高麗菜、韭菜,還有蘸料所須的辛香料,蔥蒜、辣椒,都能直接到園裏摘採,手作料理,馬上就能新鮮上桌。言談間,時不時傳來熱鬧的雞鳴,「我還想養豬呢!但是如果我去台灣,沒人照顧他們啊。」
小徑走到盡頭是一個面海的平台,「中秋節的時候,一百多個阿兵哥在這裏烤肉」。家屋緊鄰軍營,軍事演習時,砲聲隆隆,屋頂為之震動,牆壁一度裂開。水泥地上,還有拱門形狀,一圈一圈搭好的鐵架,秀英說,等紫藤花長好,攀爬上去,這就成了紫藤隧道。
秀英從平台走向一旁光滑的巨石群,那是原本開墾時就有,一直留在這裡沒有搬走的,她俐落地攀爬到其中一塊,面朝海岸的石頭上,傾傾斜倚著,說著這是她的祕密角落,「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在這裡看海」。
年輕時在台灣結識帥氣瀟灑的老公,一心一意遠嫁他鄉,爸爸當然不捨,問秀英:你知道會有多辛苦嗎?婚後的生活,遠比秀英想像的還要艱辛。一開始到馬祖,經營的是撞球店。在水電物資都缺乏的島上,大兒子出生得到黃疸,卻延誤了治療時機,病痛一直伴隨孩子至今。
接著是女兒、小兒子陸續出生,秀英說道:「我根本顧不來,小朋友都還不到就學年齡,就要走好遠的路自己去上學。後來帶他們到台灣唸書,我在成衣廠工作賺錢養家,好險還有婆婆幫我顧小孩」。
講到婆婆的離世,秀英不禁紅了眼眶。後來孩子長大,全家回到馬祖,起初是住在福澳,然而村中兩層樓的街屋,並不適合照顧孩子的他們居住。後來租約到期,他們決定改建老家,那時,老家旁的山坡地蔓草叢生。他們墾荒、建屋、再闢園、耕地,一家人在此,終於安居了下來。
「這裡地勢凹陷,我們馬祖人說是『窩底』,後面有山坡屏障著風,前面有海洋來的水氣,種地很適合」。馬祖話講得非常流利的她,說的也常是「我們馬祖人」,秀英雖自遠方來,這裡已是日久他鄉變故鄉。

秀英廚房架上,兼備馬祖在地與台灣客家的調料罐,是她料理美味的秘訣,更是不外傳的秘方/攝影:彭雅倫
秀英來自台灣新竹的關西鎮,婚後定居馬祖數十載,是資深「馬媳」。園子的豐饒滋養著她的客家口味,「我媳婦也是關西人,她來馬祖最喜歡吃我種的結頭菜,跟院子裡的香菜、辣椒做涼拌,再淋上麻油。」
園裏的艾草可以作艾粄,連佛手瓜也可以做成鹹甜粄:「你看我用香蔥、豬油做『配頭』,是不是就很客家味,我煎給你們吃。」客家人鹹甜粄裡,拌炒的餡料,多以紅蔥頭、香菇、三層肉,或蝦米為主。秀英還加了自家種的佛手瓜,更是爽脆清甜。
桂香也有離開家鄉,異地生活多年的生活體驗,那種渴望融入在地,同時思念家鄉的心情,她感同身受。桂香常說,「舌尖就是我們的家鄉」。她跟幾位資深的,還有年輕的,前後不同時期跨海加入馬祖大家庭的「馬媳」們一起,將馬祖的麥蔥、紫菜、地瓜、洛神花、白蘿蔔等物產入菜。其中有人分享到,懷念中國蘭州的羊肉湯,桂香提議或許可以將蘭州菜加入馬祖的麥蔥。
這一道道以情感慢焙、以時光燉煮、浸潤原鄉口味的料理,拌入馬祖物產,縮短了從產地到餐桌、從馬祖到故鄉的距離,讓舌尖的記憶可以一代代繼續傳遞下去,這既在地又鮮活的風土家鄉味。
秀英煎了特製的佛手瓜鹹甜粄後,緊接著上桌的是馬祖人最懂吃的,紅糟白力魚與金針花煮雞。「白力魚的刺很多,但是魚肉細嫩,很適合紅糟料理。紅糟雞,有很多種料理方法,我這次是跟曬乾後的金針花一起煮,也是這裡才有的吃法。」
桂香說,馬祖的月子餐,少不了紅糟、老酒與薑做成的料理,沒有孕婦不能喝酒的禁忌。其中又以蛋酒、紅糟雞湯、老酒麵線、老酒桂圓蒸糯米飯、白力魚糯米粥,為最常見的月子餐。
紅糟是馬祖人釀老酒的副產品。每家釀老酒,都有各自的秘方。只要有糯米、紅麴,馬祖人都能釀出一桶香醇的老酒,再取得佐菜的紅糟。一般說來,秋末初冬的溫度,是最適合釀酒的季節。
園裏的艾草可以作艾粄,連佛手瓜也可以做成鹹甜粄:「你看我用香蔥、豬油做『配頭』,是不是就很客家味,我煎給你們吃。」客家人鹹甜粄裡,拌炒的餡料,多以紅蔥頭、香菇、三層肉,或蝦米為主。秀英還加了自家種的佛手瓜,更是爽脆清甜。
桂香也有離開家鄉,異地生活多年的生活體驗,那種渴望融入在地,同時思念家鄉的心情,她感同身受。桂香常說,「舌尖就是我們的家鄉」。她跟幾位資深的,還有年輕的,前後不同時期跨海加入馬祖大家庭的「馬媳」們一起,將馬祖的麥蔥、紫菜、地瓜、洛神花、白蘿蔔等物產入菜。其中有人分享到,懷念中國蘭州的羊肉湯,桂香提議或許可以將蘭州菜加入馬祖的麥蔥。
這一道道以情感慢焙、以時光燉煮、浸潤原鄉口味的料理,拌入馬祖物產,縮短了從產地到餐桌、從馬祖到故鄉的距離,讓舌尖的記憶可以一代代繼續傳遞下去,這既在地又鮮活的風土家鄉味。
秀英煎了特製的佛手瓜鹹甜粄後,緊接著上桌的是馬祖人最懂吃的,紅糟白力魚與金針花煮雞。「白力魚的刺很多,但是魚肉細嫩,很適合紅糟料理。紅糟雞,有很多種料理方法,我這次是跟曬乾後的金針花一起煮,也是這裡才有的吃法。」
桂香說,馬祖的月子餐,少不了紅糟、老酒與薑做成的料理,沒有孕婦不能喝酒的禁忌。其中又以蛋酒、紅糟雞湯、老酒麵線、老酒桂圓蒸糯米飯、白力魚糯米粥,為最常見的月子餐。
紅糟是馬祖人釀老酒的副產品。每家釀老酒,都有各自的秘方。只要有糯米、紅麴,馬祖人都能釀出一桶香醇的老酒,再取得佐菜的紅糟。一般說來,秋末初冬的溫度,是最適合釀酒的季節。

紅糟的前世今生:照片中左為紅麴與糯米,右為已瀝出老酒的紅糟/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馬祖人釀造老酒,通常是先將紅麴與糯米分別浸水。浸泡一晚後,依自家慣常比例,先將紅麴放入酒缸或塑膠大桶中,再拌入蒸煮後放涼的糯米。最後加入碾碎的白麴,每二至三天攪拌一次,攪拌兩到三次後蓋上大桶。靜置月餘以上,瀝出酒汁,就有老酒可飲、紅糟可食了。老酒可以隔水加溫,冬日喝來很是舒心。
不只馬祖慣以紅糟入菜,台北大稻埕甫歇業的水蛙園福州料理,或是蓬萊閣體系的餐廳裡,常見以福州菜中「燴糟」作法製成的紅糟五花肉,或是「炸糟」的紅燒肉等,混融在地口味的「臺灣料理」。
各地小吃中,基隆有美味的炸紅糟鰻,新竹肉圓也以肉餡為紅糟五花聞名全台。
竹東中央市場裡賣的,客家紅糟鴨,跟馬祖的紅糟雞作法又不同,少了湯水,改採新竹人愛吃的鴨肉,是以「醉糟」作法製成,近似醉雞的口感。
一罐紅糟,各自鮮艷,紅糟料理的系譜,飄洋過海,釀入各境風土的食材,遍地開花綻放著有滋有味的丰采。
不只馬祖慣以紅糟入菜,台北大稻埕甫歇業的水蛙園福州料理,或是蓬萊閣體系的餐廳裡,常見以福州菜中「燴糟」作法製成的紅糟五花肉,或是「炸糟」的紅燒肉等,混融在地口味的「臺灣料理」。
各地小吃中,基隆有美味的炸紅糟鰻,新竹肉圓也以肉餡為紅糟五花聞名全台。
竹東中央市場裡賣的,客家紅糟鴨,跟馬祖的紅糟雞作法又不同,少了湯水,改採新竹人愛吃的鴨肉,是以「醉糟」作法製成,近似醉雞的口感。
一罐紅糟,各自鮮艷,紅糟料理的系譜,飄洋過海,釀入各境風土的食材,遍地開花綻放著有滋有味的丰采。

桂香說「老酒」其實並不老,冬釀春熟的新酒就可以喝了。除非存放於八八坑道這樣合宜的溫濕度環境,不然老酒在氣溫較高時,很容易酸掉,馬祖人會把酸掉的酒汁釀成「重釀酒」,重甜香醇/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馬祖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老酒,在戒嚴時期,嚴禁民間私釀。
桂香說道,「當時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島上所有物資的購買與流通都是由軍方管控,每天需要的柴、米、油、鹽還有香菸等等,通通都要填表申請,但是每次申請拿到也不是那麼方便。」
後來,戰地政務委員會,才又放寬規定,准許除了官方列管的供應物資以外,商民可以申請自行赴台採購不在列管範圍內的民生物資。
說起馬祖民生物資的流通管道,根據連江縣志刊載:「戰地政務管制時期始於50年代,終於90年,中國大陸也隨即將當地漁民以漁獲交換台灣產品的經濟活動除罪化,允許沿海口岸百噸以下貨船,從事十萬美金以下的交易。」
秀英也聊到:「以前還有小三通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對岸採購。」不過,天候不好的時候,不只人被關島,什麼東西都出不去,也進不來。
桂香說:「所以我更會去想,什麼是從我們的土地上長出來,馬祖人可以自給自足的呢?」
桂香說道,「當時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島上所有物資的購買與流通都是由軍方管控,每天需要的柴、米、油、鹽還有香菸等等,通通都要填表申請,但是每次申請拿到也不是那麼方便。」
後來,戰地政務委員會,才又放寬規定,准許除了官方列管的供應物資以外,商民可以申請自行赴台採購不在列管範圍內的民生物資。
說起馬祖民生物資的流通管道,根據連江縣志刊載:「戰地政務管制時期始於50年代,終於90年,中國大陸也隨即將當地漁民以漁獲交換台灣產品的經濟活動除罪化,允許沿海口岸百噸以下貨船,從事十萬美金以下的交易。」
秀英也聊到:「以前還有小三通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對岸採購。」不過,天候不好的時候,不只人被關島,什麼東西都出不去,也進不來。
桂香說:「所以我更會去想,什麼是從我們的土地上長出來,馬祖人可以自給自足的呢?」

桂香說,桑樹的馬祖話是「蠶仔樹」,馬祖人將乾燥桑葉作涼茶使用,早晨燒好一壺帶到田裡工作,下午再燒一壺帶去,因為桑葉過了半天就會餿掉,沒有冰箱的時代,通常是上、下午各燒一壺飲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馬祖話稱阿嬤為依嬤,桂香的「依嬤」是草藥醫師。在馬祖沒有醫院的年代,島上人治病用藥,多依循廟宇靈媒或草藥醫師開的方子,上山採集植物後調製而成。
幼時她就跟著依嬤,在馬祖的天地裡悠遊,向大自然學習。桂香家的矮牆上,常見筐上盛滿:益胃的薺菜、解熱的金銀花、退火的車前草與明目的枸杞,還有諸多叫不出名字曬乾的植物。
後來,桂香受了人類學的訓練,她更能理解在地花草植物的命名緣由與人文意涵。近年來,桂香將過去馬祖隨處可見的小油菊、天門冬與桑葉,與她在秀英的花草園裡種植的高粱、小麥等馬祖的傳統作物,調配特製成一包包,精美適口、易於沖泡的,高粱養生飲品。
「這些都是在地的,不一定是要馬祖的原生種,也可能是外來種或特有種,只要是馬祖島上迸發出來的,我們都一樣珍惜。」
在馬祖島上,一路陪伴照顧我們的司機大姐「桂芝」,引領我們探詢精神食糧與在地物產的「桂香」,為我們道來馬祖原鄉傳奇的「木玉」,最後以繽紛園林迎接我們、花草入菜招待我們的「秀英」; 她們的共通點,不僅皆為女子,且都是以植物入名。
好奇的我們,詢問起命名的緣由,木玉笑著說:
「我出生那時村裡人的姓名,都是看幫我們登記戶口的軍營士官長,他的學識跟心情啦,你講你的名字,他也會給你寫成別的。」
幼時她就跟著依嬤,在馬祖的天地裡悠遊,向大自然學習。桂香家的矮牆上,常見筐上盛滿:益胃的薺菜、解熱的金銀花、退火的車前草與明目的枸杞,還有諸多叫不出名字曬乾的植物。
後來,桂香受了人類學的訓練,她更能理解在地花草植物的命名緣由與人文意涵。近年來,桂香將過去馬祖隨處可見的小油菊、天門冬與桑葉,與她在秀英的花草園裡種植的高粱、小麥等馬祖的傳統作物,調配特製成一包包,精美適口、易於沖泡的,高粱養生飲品。
「這些都是在地的,不一定是要馬祖的原生種,也可能是外來種或特有種,只要是馬祖島上迸發出來的,我們都一樣珍惜。」
在馬祖島上,一路陪伴照顧我們的司機大姐「桂芝」,引領我們探詢精神食糧與在地物產的「桂香」,為我們道來馬祖原鄉傳奇的「木玉」,最後以繽紛園林迎接我們、花草入菜招待我們的「秀英」; 她們的共通點,不僅皆為女子,且都是以植物入名。
好奇的我們,詢問起命名的緣由,木玉笑著說:
「我出生那時村裡人的姓名,都是看幫我們登記戶口的軍營士官長,他的學識跟心情啦,你講你的名字,他也會給你寫成別的。」

游桂香

李秀英

陳木玉
相傳馬祖原名「媽祖」,媽祖又是為何改名為「馬祖」的呢?
民間有一說法是,軍管時期,軍方認為「媽祖」無法突顯戰地前線精神,故將「女」字邊去除,以增加剛猛之氣。
桂香最後,對我們訴說,在她心底,「馬祖」命名的緣由:
「遠在宋代,媽祖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罹難,孝順的默娘揹著父屍漂流到馬祖港海灘。人們為媽祖的孝行感動,把她的靈骸埋在海灘邊的小山丘上。用一塊雕了鳳鳥紋樣的青石覆蓋,並照她的形象塑了一尊神像,建了一座小廟奉祀。因為有了媽祖廟,這個小村莊被命名為『馬祖』。」
民間有一說法是,軍管時期,軍方認為「媽祖」無法突顯戰地前線精神,故將「女」字邊去除,以增加剛猛之氣。
桂香最後,對我們訴說,在她心底,「馬祖」命名的緣由:
「遠在宋代,媽祖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罹難,孝順的默娘揹著父屍漂流到馬祖港海灘。人們為媽祖的孝行感動,把她的靈骸埋在海灘邊的小山丘上。用一塊雕了鳳鳥紋樣的青石覆蓋,並照她的形象塑了一尊神像,建了一座小廟奉祀。因為有了媽祖廟,這個小村莊被命名為『馬祖』。」
參考資料|
林美容、陳緯華(2008)。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祖天后宮談起。台灣人類學刊
游桂香(2008)。97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 (信仰、生命禮俗)。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艸民們(2019)。好東島:酒黃、糟紅、田綠。臺北市:艸民們。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2020)。國家重要民俗資產-馬祖擺暝。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游桂香(2021)。喝碗涼茶吧。馬祖好食。
林美容、陳緯華(2008)。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祖天后宮談起。台灣人類學刊
游桂香(2008)。97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 (信仰、生命禮俗)。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艸民們(2019)。好東島:酒黃、糟紅、田綠。臺北市:艸民們。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2020)。國家重要民俗資產-馬祖擺暝。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游桂香(2021)。喝碗涼茶吧。馬祖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