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女神煉成陣!最終篇——「料理背後的情感,才是我想傳遞的」——小葵走入東莒島上,每一扇迎接暖陽的家門

島嶼女神煉成陣!最終篇——「料理背後的情感,才是我想傳遞的」——小葵走入東莒島上,每一扇迎接暖陽的家門

小葵在活動中心後的廚房為長輩備餐,畫面前的窗戶也是出餐口/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我們都是從這裡出餐的」。

小小一個窗口,傳出熱呼呼香香的美味,讓大坪村的長輩居民們,在疫情前的每天中午,都會準時結伴去活動中心報到。

霧氣蒸騰中,框景中的小葵,與她的夥伴池大姐,在東莒的老人活動中心後方,不到三坪,收拾得潔亮整齊的廚房中,一大清早就開始準備,期待端上美味菜餚時,見到大家笑成灣的雙眼。
疫情讓大家無法共餐,小葵改為每天騎車親送便當到東莒各聚落/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社區長輩們親切叫喚著「小葵、小葵」的她,本名謝鈺鋆,來自台灣,這是移居馬祖的第四年。有社工背景的小葵,經營著東莒大坪村的「巷弄長照站」。

小葵也是「長青食堂」的負責人,與照顧服務員池芝華,每週絞盡腦汁設計菜單、每日親手為長輩料理著健康營養又美味的餐點,讓大家相聚一起;更希望能夠營造「青銀共餐」的環境,縮短長輩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創造世代之間的記憶連結。

疫情期間,無法群聚,星期一到五的午餐時間,她們倆人就將精心準備的餐食,依照大家不同的喜好,鋪滿個人專屬的便當盒內,再載著水果與熱湯,騎車送到島內每一位長輩的家中。
小葵總會試吃確認餐點是否鹹淡或軟硬都適中,兼顧健康與美味/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小葵與池大姐的廚房雖小也是五臟俱全,看她們在其中揮灑自如/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我們來到小葵與池大姐所在的廚房,小葵轉身掀起鍋蓋,在白蘿蔔湯裡灑上些許的白胡椒,暖胃,也暖心。

「吃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自幼生長在大家庭中的小葵,父母辛苦操持,灶房還是在戶外的環境下,媽媽卻總是想方設法,在料理上做各種變化。

她說:「媽媽會準備一個小白板,讓我跟弟弟把想吃的菜寫在上面,然後會爲我們準備不同菜色的便當。豆腐是給我的,肉是弟弟愛吃的。」

「媽媽煮的飯,我吃著,很小的我就有一種感覺,那是對我的『愛』。」

退出廚房,從門外看著兩人站在狹長的走道上備餐,好似跳著有默契的雙人舞,進退有據,不妨礙對方的行動,偏頭縮肩,不佔用彼此顛鍋翻炒的揮灑空間。

仔細清洗完新鮮菜葉背面的泥土後,到中間檯面與池大姐相會,請她品嚐一下滷肉的口味,大家每天吃的家常菜,更要煮出滋味來。

蓋上鍋蓋,轉身剪去蝦頭、劃開蝦背、剔除腸泥。油鍋中,滾燙著裹粉前已去骨醃製的魚塊,在朦朧的蒸氣間,她們將去皮拍扁的蒜頭爆香,紅蘿蔔切絲,拌炒著猶仍青綠的高麗菜,又是一道調和營養的家常美味。

「每週的菜單我們都會上傳到雲端讓營養師確認,綠色蔬菜的比例是否足夠?各種營養素是否均衡?設計菜單,好燒腦啊!」一旁的池大姐也分享說到,肉類主食不能含太高的脂肪,這時雞胸肉就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不過得做到長輩喜歡的口味,真的也是花了一番功夫跟嘗試好一段時間,才抓到兼顧健康與美味的訣竅。

小葵笑說,「有時候大家就是邊抱怨邊溝通,我們就用溝通來增進彼此的理解啦!」

小葵停下流理台前的工作,嘴上說著還有什麼什麼沒拿、得要回家一趟,擦乾雙手,快步走出廚房。

小葵的家,就在人稱東莒曼哈頓的市街上,一排六戶牆面漆彩的樓房,總共兩排,樓房相對的廊道上,搭有船脊造型的棚架,可以遮蔭避雨,穿越廊道走過轉角,就是老人活動中心。

手捧家中自製的紅糟罐子、肩背一袋向當地農家訂購的瓜果青蔬,往活動中心移動,繼續未完忙碌的一天。
小葵在從長輩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適合這裡的陪伴方式/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在腳步移動的間隙間,我們請小葵跟我們分享當地居民的生活步調。小葵說:「這裡的長輩,跟都市中的退休老人不同。」可能因為馬祖人從年輕時就習慣「斜槓」,結束主要的工作下班後,閒暇時間都還會兼營其他副業;許多家戶中都有蔬菜園、一直保持自己煮食的習慣。

居民們即使年紀漸長,仍然做著年輕時也會做的事,下班或者退休,沒有一定的分野。「在這裡,時間是流動的,跟都市人的時間觀也不同。」或許時間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觀念,小葵說,「所以我也需要,找到一種,適合這裡步調的陪伴方式。」

剛開始,小葵期待週一到週五,大家都能在巷弄長照站裡相聚。不過後來,也隨著居民的作息調整:「課程活動以星期一跟三的下午兩點到四點半為主,其他時間就可以視不同的需求,到家中陪伴。」每週五,食堂會特別料理長輩們都喜歡的、他們可以跟家裏人一起分享的,大鍋鼎邊糊或手工拉麵。

聊到不同平常的特別日子,小葵說,每當長輩生日的時候,一定會送上象徵健康與平安的麵線跟蛋。「長輩們生活自在、行動如常,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小葵難免經常被問到,萬一有誰身體怎麼了,遇到什麼情況,她做好準備應對了嗎?小葵說:「選擇照護老人,就要面對老殘病痛的問題。」即使有小葵與池大姐的「巷弄長照站」加入照護的行列,但是現在東莒整體的長照能量依然不足,小葵希望這裡能夠改善,長者老化後被迫離島、前往南竿或台灣社福單位安置的現況。

以長青食堂的美味菜餚照顧長輩們的健康,小葵說她一直想做的還有,重現東莒島上每個家庭獨門的私房料理。

「料理背後的情感,才是我想傳遞的」。

一個小弟弟,在讀國小的時候,經常會來找小葵,在她旁邊寫功課。有時候,他會咧著嘴笑,很開心地跟小葵說:「我今天有瓜瓜肉吃!」那是八十六歲的依嬤做給他吃的,也是台灣媳婦教她的、孫子最喜歡吃的菜。三代的情感,被一道瓜子肉串連在一起。

「衛福部的長照計畫,也會期待公托的孩子能跟我們服務的長輩活動,創造生活的記憶。」幼時小葵用台語唸新聞給阿公阿嬤聽,她現在鼓勵長輩陪伴孫子練習參加歌唱比賽、舉辦長輩熟悉的挖貝活動讓小朋友一起體驗,「現在大家的心力都在手機上,能面對面好好聊天的機會很少,我想創造一個,很專注很單純只有彼此,陪伴在一起的時光。」
小葵假日時也會帶池大姐一起去參觀,馬祖其他地方的長青食堂,小葵說,因為有池大姐一起努力,激勵彼此,更有前進的動力/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我們也關心,小葵離開台灣,來到東莒,這四年來,又是什麼陪伴著她一路至今?小葵說到,平日白天結束巷弄長照站的工作,到了晚上,她會邀請在東莒結識、來自台灣的朋友姊妹們,相聚在她家,不論一開始是否熟識,透過擺起圓桌作伙來呷飯,逐漸熟稔打開心胸暢聊,成為互相支持在島上前進的動力。

好奇小葵怎麼會來到馬祖?她說,最一開始,是加入東莒大浦聚落活化計畫的「大浦plus+」團隊,負責舉辦兒童夏令營,讓台灣的青少年來馬祖與當地青年交流。而最初在大浦plus+認識的朋友,現在已經成為小葵在馬祖的家人,「常常只是跟大家講講話,就覺得自己的電力又充好充滿啦!」

因為小葵在大浦plus+經常擔任團隊與在地居民的橋樑,她很喜歡跟大家生活過日子的感覺,當地長輩也一直對她很照顧。所以在去年得知了東莒長照服務的工作機會,小葵沒有考慮很久就決定接手,跟馬媳池芝華,組成社工與照服員的超級女力團隊。

為了長輩的健康,長青食堂的食材,小葵不用加工品,一餐幾百顆的麵疙瘩、水餃,又或者七八斤的手工拉麵,都是她們兩人,一顆顆揉捏拌料、一條條甩打切勻,親製而成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有池大姐這樣的夥伴。」小葵的堅持,有了堅實的依靠。
小葵的綽號來自「向日葵」,從十年的青少年社工到現在的長照社工,一直帶給大家能量的小葵說,她的夥伴也是她的太陽/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跟小葵聊著在東莒支持她的夥伴們,還有在飯桌上相聚的美好時光,她說:「雖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終也是要自己感到快樂,才能照顧別人。」小葵過去在青少年社工領域,工作十年的經驗,也讓她早有體悟,「要投入、要努力,會有歡笑也有汗水淚水,都去經歷,才會知道怎麼在過程中跟自己相處,也才能走出一條,可以慢慢體會到什麼是屬於自己幸福的道路」。

小葵在青少年社工職涯中,曾經輔導中輟生學習一技之長、協助他們適應職場生活到獨立步入社會;也在少年社區服務中心舉辦他們需要的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加。

小葵常跟孩子說:「跟家人的關係一定是有機會和解的。」而她自己,也一路在學習。曾經在課堂上,跟孩子講擁抱的功課,「我自己也會回家做做看,一開始很像機器人的姿勢。久了以後,媽媽也會主動跟我說愛我。」愛,很需要經常練習。

後來轉為輔導曾經從事性交易、被性剝削,吸食毒品的未成年少男、少女。小葵經常半夜三點就要送他們去臨時安置的場所,或是為了保護孩子帶他們回自己的家,總是二十四小時待命,一顆心就繫在孩子身上。那時小葵的媽媽對她說過:「我寧可當你的個案,我們溝通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即使如此,小葵卻還是不斷質疑自己,她到底真正幫助到孩子什麼?

最終,小葵也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單純的個體,你不能強迫他,只能學習一些方式去幫助他轉念。等待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在東莒,跟長輩一起,也需要願意等待的過程。


小葵分享過程中的體會,「有的長輩們本來就很會煮,我們之前備餐會給自己壓力,後來我們越煮越有心得,他們也開始會對我們許願想吃什麼。」小葵臉上揚起笑意,「如果到海邊抓螃蟹、捕章魚,還會整隻處理好,拿到廚房要我們料理,分享給大家。」

小葵也在料理中尋找溝通的方法。「我知道他們喜歡吃鹹魚蒸五花肉滷豆腐。 但是含鈉太高不可能一直煮給他們吃 ,就用魚露取代鹹魚,一大鍋飯的白米裡煮一杯是黑米。」她還會舉辦做傳統點心「地瓜餃」的活動,讓長輩帶領大家感受過節的氣氛。營養師教導的手作創意點心「香蕉煎餅」,大家在做完試吃時,紛紛驚呼:香蕉原來也可以這樣吃!好吃欸!「其實不須要預設立場,長輩們也很能接受新東西!」

聊到有趣的地方,小葵備餐的動作也完全沒消停,戴著口罩瞇起眼笑說:「玩桌遊,玩到興起大家也會違反遊戲規則,這有另外一種樂趣,不要強制拉到一個秩序,重點是我們都很開心啊!」長輩們都喜歡,還會帶家人們一起來!

說到家人,小葵當然也會想念。「長輩知道我要休假回台灣,就會跟我說:『趕快回來』。」

「有一次休假在台灣出遊,遇到長輩在台灣的家人,他們跟我說:『謝謝你陪伴我的家人』。」
專屬不同長輩的便當盒,小葵與池大姐也記得每個人的偏好口味/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雖然近來,午間大家一起在活動中心共餐的彼此陪伴,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暫緩;不過,小葵與池大姐要顧好長輩身心健康的使命一直都在。她們總是分秒必爭,希望能將熱騰騰的飯菜,準時送到,會在定點等待的長輩手上。

繁瑣的備餐工作終於告一段落,紅燒肉滷麵筋、金針菇蒸蒜蓉蝦、麵衣裹炸鮮魚、紅蘿蔔炒高麗菜,已經準備就緒。
小葵將香氣四溢的地瓜飯,平鋪在每一個寫上名字的便當盒裡,「阿姨喜歡飯少一點,阿公特別愛吃這種魚、青菜也得多一點」……

便當承載著希冀長輩身體健康的念想,依序盛好剛起鍋的菜餚後,再把湯舀入鍋內, 最後俐落地把便當、水果裝入屬於各家戶的小袋中。

小葵與池大姐各自裝好一鍋湯,騎上機車,滿載熱氣四溢的美味,分別往島上不同聚落前進!
等待小葵的長輩/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到長輩家中的小葵/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小葵騎進福正聚落中,把車停在石板路上的時候,青藍色羽絨外套的身影,已經等在小徑盡頭的階梯上。

阿伯走下台階,接過便當袋,小葵端起滿滿一鍋湯,緩步上階。他讓小葵走在前面,護住了後方。

徑直步入阿伯家門內,把鍋子放在桌上,小葵拿來水槽中的湯碗,盛起蒸騰著熱氣的一勺再一勺。

嘴邊繼續說著適才在路旁看見的路告標示,交換各自得知的消息,笑著、聊著,彼此叮嚀著平安、保暖,明天又可以再見了。

小葵揹上昨天送來的便當盒,妥妥端著她拿來的一鍋湯,走下階梯,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穩步向前。

飄揚的風雨有時,酷寒的冰雹有時,燈塔一直都在前方,心中總有暖意,小葵繼續走入東莒島上,一扇再一扇、願意敞開著,迎接冬陽的家門。
一直向前行的小葵與等在前方的東莒燈塔/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返回列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