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島嶼的女神,究竟是如何煉成的!?⟨中回⟩——「女神的餐桌」聊起

守護島嶼的女神,究竟是如何煉成的!?⟨中回⟩——「女神的餐桌」聊起

北竿坂里擺暝於正月十三開始,又稱「坂里十三暝」,照片右方即為風燈。
每逢正月初八起,馬祖四鄉五島,無不掛上「風燈」,謂之「上節暝」,宣告最盛大的節慶「擺暝」,即將展開,各村境廟宇高懸風燈,喜氣非常,好不熱鬧!

擺暝,「暝」為夜,「擺」是擺放供品,「擺暝」字意為徹夜擺放供品的意思。徹夜擺放的供品中,多以一對燈燭、十盞茶酒、十副筷子、十碗佳餚素果為一付「碗宴」。「碗宴」是指盛放在碗碟豆器上供奉神明的供品,碗碟常見紅紙襯底,或有紅花插在牲禮上。

擺暝時,各村境的廟宇或公館的神龕香案前,常見各家各戶將數付碗宴擺滿數張桌子的盛況。
供桌上,不只有家戶準備的碗宴、家有喜事者敬獻全羊、還有村境共同敬獻的全豬。或以豬頭與豬尾為一副,象徵全豬供奉。

豬隻常由當年的「當頭人」負責準備。擺暝當日,宰好的豬隻會被擺放在豬架上,豬油膜撲放在豬背上,膜上置刀,刀上放一把鹽,以示調味,恭請神明享用。
擺暝「碗宴」,三牲是標配,手打魚丸、時令海產、自釀老酒、在馬祖最昂貴的水果更是不可或缺。
今年擺暝,東莒大埔境白馬尊王廟,主祀神的神龕前,以豬頭與豬尾為一副,象徵全豬供奉。
待全部供品擺設就緒,當頭會焚燒黃紙錢在豬頭上繞三圈,淨身除穢。擺暝結束後,將豬隻及各類供品煮熟,讓信眾與社友在廣場上圍著圓桌一同享用,稱為「食福」。今年的當頭,會將豬肉分送給參與的會眾,「也會將豬腳分給次年的當頭,有傳承接續之意。」

在廟宇或公館中供奉碗宴的擺設放置,各境大都有規定,不可任意擺放,全豬通常擺放在神龕香案前正中央。「主管保胎賜嗣的臨水夫人神龕前供桌,多是專門留給喜家擺設,稱為『喜碟』。」
今年北竿的送喜儀式隊伍,由新郎領隊,從「擺暝」公館前往喜家的路途中,這是高照燈的畫面。
北竿坂里的擺暝活動,不同於其他村境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而是從正月十三早上開始,在承辦擺暝的大宅「公館」中「擺筵、擺燭」揭開序幕。下午神乩抵達公館,巡視擺暝事宜,接著出訪到各村境廟社拜年,邀請各廟社神乩當晚來坂里作客。傍晚村中長老至廟中請香至公館進行「迎神」儀式,「遶境」活動正式開始。家戶門前擺設香案、焚燒茅草與金紙,舉行「燒馬糧」迎接白馬尊王與廟社神祇至村中。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有時會在前一年度結婚男丁家中進行「送喜、添花」等儀式。遶境隊伍回到公館,子夜開始神乩問事、翻開請神簿「請神」。待正月十四凌晨收筵結束後「送神」,感謝村中廟宇神祇共襄盛舉,儀式最後恭請白馬尊王香爐回中澳境白馬尊王廟。

「送喜」儀式,先由新郎從自家出發,提著一對百子千孫的風燈,又稱「喜燈」,到廟宇或公館中,燒香稟告迎請尊王至家中送喜。當頭會將新郎所提喜燈更換蠟燭,並由今年與去年的十二位當頭恭請白馬尊王香爐,引領手提高照燈、儀仗、令旗、涼傘的隊伍,「前往喜家,賀喜致意,以保平安」。


在北竿坂里與白沙兩村,入夜迎神時居民在空地備上茅草,與「金元寶」、黃紙錢在磚爐內一同焚燒,敬獻白馬尊王的坐騎食用,是為「燒馬糧」,以祈求白馬身強體壯,伴隨尊王驅邪降魔,護佑鄉里平安。

「白馬也是動物神之一,我們當然愛屋及烏,信仰尊王,連同座騎一起祭拜。」

桂香繼續說著馬祖的地方信仰,華光大帝,是漢人信仰中的火神,在閩粵一帶為人尊崇,「大眾所知的神明形象,常是古代文人塑造的,甚至很多是說書人口耳相傳而來。華光大帝的故事《南游記》,就是明朝儒生余象斗,見《西遊記》大受歡迎,提筆撰寫而成的。」
北竿坂里村居民在廣場上搭建爐磚「燒馬糧」,神轎會在爐磚旁繞圈,以示馬糧專給白馬享用。
白馬尊王,是馬祖重要信仰,福澳境白馬尊王廟的外牆建築也是馬祖常見的封火山牆形式。
傳說居民於華光大帝廟原址後山割草時,遠方飛來香爐,上有大帝名諱,鄉民遂立廟祭拜。戰後軍方興建福澳碼頭時,協助廟宇重新建造,建築形式與馬祖常見的閩東封火山牆不同,跟台灣廟宇的宮殿式建築比較相似。

廟中有多尊軟身木雕神像,與上回介紹福澳境白馬尊王廟中泥塑神像不同。軟身木雕神像的身體結構仿傚人體,在關節處設有裝置,因此神像的四肢可以活動。製作時必須先將軀幹與四肢分開雕刻,各自完成後以關節裝置接合在一起,最後再穿上多層特別縫製的神袍。

華光大帝廟內的軟身木雕神像,僅在「擺暝」時節,乘坐神轎出巡遶境。廟內陪祀的為馬祖地方信仰常見的白馬尊王、臨水夫人,還有土地神。

「土地神信仰,是流傳好幾千年來的傳統,因為我們所有的衣食所需都來自於土地。

土地是非常重要的,馬祖每一座廟裏,幾乎都會有。

《西遊記》裡,孫悟空很厲害,會七十二變,可是他每到一個地,都要跺腳三下,請問土地神,這一帶有什麼神怪居住。
土地神是最接近當地人,最了解當地狀況的神。」
金香店架上也有美金,木玉說,還有基督徒老婆托夢,要老公燒人民幣給她去中國看孩子/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照片攝於木玉的金香店內,喵~/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桂香引我們去拜訪,久居福澳港福沃村,在街上經營金香店的,木玉姐。

走進金香店內,盈滿笑容的木玉姐旁,毛孩「一千塊」與「黑美」陪坐兩側,她將手邊動作歇下,招呼我們入座:「剛好你們來,我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木玉正用「馬祖金」折著台灣少見的金元寶:「雖然叫『馬祖金』,也是台灣進來的,大陸做的啦。不是馬祖人一定用馬祖金,就看每個人的習慣。」馬祖金上敷貼整面閃耀的金箔,土黃的底紙已不可見,自是與「台灣金」不同。
木玉與堂姐木金,熟練地以整張黃紙皆敷滿金箔的馬祖金,壓摺成台灣少見的金元寶/攝影:彭雅倫
馬祖人對喪葬禮俗的注重,也反映在典具的講究,「北竿人說的:『做幾次七,棺木就塗幾層漆』」,「七」與「漆」諧音,木玉講到其中細節:「漆好以後,等做下一次七,漆就乾了,又可以再塗一層。分幾次漆好以後,還要磨,磨好後再塗油漆跟防水漆,最後畫上花紋裝飾。」

過去棺木的塗料,是用上好的漆,與當地的灰泥混調而來,木玉皺一皺鼻頭說著:「村里辦喪事,巷口我就聞得到味道,還會聽到烏鴉一直啊-啊-啊-的叫。」

「一個老人家往生,折二十箱元寶都還算少,家裡人忙不過來的,就會請我這裡折。」說到村里的大事,「擺暝的時候,人手更是不夠,大家有許願的都會還願、孩子出生或金榜題名,燒馬糧也要燒金元寶啊,庫寶一箱一箱來店裡拿,真的是最忙的時候。家門前會設香案,廟裡的供品也要準備啊。」

木玉聊著華光大帝廟供奉的女神,保佑當地孩童順利長大成人的臨水夫人,到了孩子十六歲,還會為他們「做出幼」。而少被提及的林大姐,是馬祖信仰中的水流屍立廟。

木玉在我們即將離開金香店前,說著她與堂姊木金,自小就聽村內老人說的:

「以前馬祖人出海打漁,難免遇到溺水遇難的浮屍,雖然也是對亡者有所忌諱,但還是會起惻隱之心。那遇到的話,老人家說:也不一定要帶上岸,只要用手一個動作,或者把竿子垂下水底,有這樣的善念就可以了。

漁民遇到的時候,有人口中會唸著『請保佑我能打到多少魚』,後來果然漁獲豐收,就在家裡立香爐。傳開來以後越多人拜、祈願越來越靈驗、香火越來越旺,有些人可能被附身或者被托夢,就會轉告村民說『要把廟立起來。』

其實不論修復神像啊、彩繪廟宇啊,都是一種天職,自然會有人找你。

像我也是,開這間金香行,如果有事出門不在,或者出遠門去台灣、一回來開門,客人常常剛好就到了。

『老天』自有安排!」
照片攝於桂香好姐妹秀英家中,欲知女神後花園的美麗故事,且聽秀英下週娓娓道來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馬祖人常講的「老天老天」,桂香跟我們分享她近年有關的體悟:

「馬祖人最注重的其實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那麼,馬祖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尋求老天給的資源?
用我們的雙手,看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做到什麼樣的事情。」

馬祖實施戰地政務管制時期近四十年,很長一段時間裡,島上所有物資的購買與流通,都是由軍方管控,包括日常所需的柴、米、油、鹽還有香菸等等。

「一直以來,馬祖都很仰賴台灣運來的物資。」

「不過你看,最近的天氣這麼不穩定,台馬輪,已經六天沒開了。」

「其實居民也都知道,不可能全部依靠外地的物資。」

或許是出於高度的危機意識與深度的自我省思,「把馬祖種回來」的口號,對桂香來說,不只是空談,而是付諸實現的行動。

距離港口的福澳境,十五分鐘車程,就是桂香好姐妹秀英的家。桂香在秀英家中,那一畝別有天地、花草繁茂的院落裡,試種小麥與高粱等馬祖的傳統作物。收成以後,桂香將之與桑葉、天門冬、枸杞等,調製成易於沖泡、包裝精美的養生茶包,目前正於旅宿「日光春和」試行販售。

我們在木玉家貓「一千塊」與「黑美」的目送之下,再度搭上司機大姐桂芝的車,往秀英家的方向前進。秀英是來自新竹關西,客家鄉的「馬媳」,馬祖媳婦。

在路上,大家講到秀英家,都說,只要靠近,就能聞到園中花草清甜的氣息。她家廚房,用新鮮食材烹煮的菜肴,總是如此療癒又熨貼入心。

正當我們聊著所謂的客家口味是什麼?傳統的馬祖菜有哪些的時候,轉眼之間,就要抵達秀英家門。腦中想像著從產地直送餐桌的風土料理,而在那裡等待著我們的,會是何光景?老天又將有何安排呢?

快別敲碗,靜待我們下回為您分曉。
返回列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