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念誰了,就約吃飯!」——革命佐餐,李明俐談大稻埕餐桌上的習以為常
台北市
大同區
女性

一早,與定居在大稻埕、新竹「周益記」古蹟秘書長李明俐相約在愛店「芙稻菓室」,這間店搬遷到延平北路上,腳踩上百年前的新文化、新思潮浪潮,在日治時期革命及民族運動的「文化書局」舊址裡坐了下來,剛端上用台灣純米穀粉製作的舒芙蕾,插著「文協百年,新文化運動月」的紀念標籤,似乎也為此開啟了小序曲。

談起大稻埕的請客吃飯風範,明俐特別有感。最初與先生、「瓦豆光田」主理人江佶洋因古蹟相遇、吃飯深交,「我記得第一次和他共桌吃飯,是在慈聖宮廟口,那是一個非常陽剛的請客吃飯地方。」在與島內散步的邱翊聊完工作後,邱翊邀了明俐一起吃飯,便開始打起電話來,東張羅找在附近的私廚史達魯、西聯繫起佶洋,就在前往慈聖宮的一條路上都把人找齊了,坐下來時一桌三男一女,明俐笑說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坐在那邊聽三個中二男子的高中男校回憶,「到現在我老公還是很喜歡到慈聖宮吃飯。」
身為四歲男孩的母親,明俐說早期很愛晚上出門交際應酬,哪裡有活動、講座就往哪裡去,生完小孩,成為小孩的陪睡玩偶,晚上哪兒都不能去,但愛好交友的「宴客魂」依舊,自然而然改轉戰到工作室或自家開桌,不論是放鬆交流、或是從政時的工作討論、甚至是選舉看開票,都會維持舊習 — 每月至少一天,想念誰了,就約吃飯。「一起來做些什麼吧!其實很多事情都這樣聊出來的!」她回憶著當時,羅文嘉重回民進黨,找她當發言人,在她婉拒後,羅文嘉鍥而不捨,第二次就改到「孔雀餐酒館Peacock Bistro」共聚,這次羅文嘉帶著太太劉昭儀、孩子,邀約明俐的老公、小孩一起吃飯,飯湯完食,事情也談妥。「真的完全呼應了這次的主題『革命還有請客吃飯』,帶著全家一起吃飯真的是完全的大絕招,我想說,那好吧!」又再度驗證了很多事情都是在飯桌上談成。
當初會放心接下政治任務,是因為住在大稻埕這獨特的場域裡,感受到非常的安心。「鄰里周遭所有認識的人,都把政治參與當作理所當然,這就是他們的日常;過去文化運動留下的痕跡,絕對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覺得大稻埕就是民主聖地,有意見,大家不怕講出來。」對她來說,有些人可能因過往的威權統治影響而選擇對政治漠不關心,但她更在意的是,這些討論都是關乎大眾的社會、民生、甚至生活權益的議題。她說,大稻埕有非常特別的女權特質,明俐觀察到這裡有非常多女性主理人的企業家,都非常強烈、也非常擅長經商。在小孩、事業瞻前顧後的情況下,做得有聲有色。有此作基底,加上大稻埕人沒人在害怕表態,讓她更加放心。

延平北路二段 2021年,明俐前往戲稱「網咖」的「瓦豆光田」工作室必經路徑。/Amber YJ Lai 攝影

(延平北路舊照,取自蔣渭水生平簡介)
她印象最深是某年中秋節有鄰居街屋整修落成,廣邀在地鄰里共襄盛舉、烤肉高歌同歡,那場合完完全全不意外、絕對會遇到與自己政治同樣光譜的人、同樣也會有相對立場的人士。但一位明顯政治立場相反的地主,竟對佶洋說,你要好好疼愛明俐,她很優秀。「我本來以為他會很討厭我,但卻不是,大家一起吃飯喝酒、一起卡拉OK高歌;我也很喜歡他唱歌,因為他在場時氣氛太歡樂了!」這些小事就證明大稻埕獨特之處——大家不害怕表達政治意見,「喜歡、不喜歡、是否同一陣線,都會是餐桌上滿習以為常的事情,而這件事讓我感到自在!」
而大稻埕另一個特殊之處,不是大眾以為的傳統文化……
「來大稻埕可以談文協、談民主運動、談產業、談布業茶葉,而我最喜歡談的是大稻埕如何受全球化與現代化影響!」她談及因協助新竹周益記的古蹟再利用,這家族與大稻埕陳天來家族的淵源,讓她認識到二十世紀初新竹地方仕紳與大稻埕富商之女共創的生命旅程,也有機會回溯他們家族的生活記憶。意外發現:大家以為阿公阿嬤早餐都吃稀飯,其實根本不是!大稻埕國際化非常早,長期與日本人、西方人做生意,飲食生活早已日化、或是日本轉譯過後的西化(如:和風洋食)。她說陳天來的兒子陳清汾接下家族衣缽、壯遊世界,1952年以茶葉公會理事長身份考察全球各地臺灣茶的出口國,在家族遊記《萬里孤行》中記載了他遊覽世界的見聞: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摩洛哥、北非、南美洲、美國、歐洲,明俐看了愛不釋手。
她說,有些家族國際化時,不是吃粥、而是「呷パン(「胖」的諧音)」吃麵包,我們以為吃飯抹豬油嗎?不是!他們長輩是吃飯抹「バター(Butter)」。在那年代需要有裝大冰塊的冰櫃才能儲放牛油,那時的母親也會上烘焙課給小孩準備西點;大家提到大稻埕情懷會想到漢餅、街邊小吃,然而有些大家族之後是被禁止吃街邊小吃的。這些都象徵了大家族與港口城國際化和現代化所延伸的飲食脈絡,她會在外賓造訪時,提及大稻埕碼頭港口文化與其帶動的地域繁盛,因為這段歷史是世界各國都經歷過的共同回憶。
「西元一八七二,艋舺發生排斥洋人運動,轉而改在大稻埕落腳,之後的洋商亦紛紛跟進,進駐大稻埕一帶。大稻埕因此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洋人聚集地。」
而大稻埕另一個特殊之處,不是大眾以為的傳統文化……
「來大稻埕可以談文協、談民主運動、談產業、談布業茶葉,而我最喜歡談的是大稻埕如何受全球化與現代化影響!」她談及因協助新竹周益記的古蹟再利用,這家族與大稻埕陳天來家族的淵源,讓她認識到二十世紀初新竹地方仕紳與大稻埕富商之女共創的生命旅程,也有機會回溯他們家族的生活記憶。意外發現:大家以為阿公阿嬤早餐都吃稀飯,其實根本不是!大稻埕國際化非常早,長期與日本人、西方人做生意,飲食生活早已日化、或是日本轉譯過後的西化(如:和風洋食)。她說陳天來的兒子陳清汾接下家族衣缽、壯遊世界,1952年以茶葉公會理事長身份考察全球各地臺灣茶的出口國,在家族遊記《萬里孤行》中記載了他遊覽世界的見聞: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摩洛哥、北非、南美洲、美國、歐洲,明俐看了愛不釋手。
她說,有些家族國際化時,不是吃粥、而是「呷パン(「胖」的諧音)」吃麵包,我們以為吃飯抹豬油嗎?不是!他們長輩是吃飯抹「バター(Butter)」。在那年代需要有裝大冰塊的冰櫃才能儲放牛油,那時的母親也會上烘焙課給小孩準備西點;大家提到大稻埕情懷會想到漢餅、街邊小吃,然而有些大家族之後是被禁止吃街邊小吃的。這些都象徵了大家族與港口城國際化和現代化所延伸的飲食脈絡,她會在外賓造訪時,提及大稻埕碼頭港口文化與其帶動的地域繁盛,因為這段歷史是世界各國都經歷過的共同回憶。
「西元一八七二,艋舺發生排斥洋人運動,轉而改在大稻埕落腳,之後的洋商亦紛紛跟進,進駐大稻埕一帶。大稻埕因此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洋人聚集地。」

明俐與先生經常在延平北路上的「瓦豆光田」工作室宴請朋友,這裡是先生的阿公留下來的日治時期牙醫診所,2013年決定重新整理成為工作室,有一個簡易的宴客廚房。/Amber YJ Lai 攝影
即使大稻埕創新者眾,對明俐來說,革新隱藏在生活的每一天中、潛藏在人與人的連結裡。「每天買東西、生活上的選擇、與人的互動,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革新。」她會帶孩子去義美第一家店買點心,一種態度、一些堅持,這些都是她為生活的小革命。恰巧,義美第一間店位於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舊址。(「成立於日治時代昭和九年(1934)的義美食品,前身為大安醫院,這間位於當時台北市太平町三丁目二十八番地的醫院,則是由台灣民主先行者,蔣渭水先生所創立。」)
一開始到大稻埕,她觀察到這裡的人買東西習慣很有趣,像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那般,顛覆以往自己在大賣場一站買到底模式:知道香菇要去哪家買、干貝要找誰、進口食材就要到哪間舶來店買、誰家有台灣本土雲林蒜頭、誰家有日貨..,看似相同,但各家強項略為迥異;以及,大稻埕街上有許多店舖甚小、產品卻包山包海,深不可測的店面及陳架上,如果傻傻按圖索驥就太慢,只要開口問,店主人自會指點迷津,瞬間找到想要的商品。這些小插曲都被她記錄在「大稻埕媽媽驚」粉絲專頁裡,令人莞爾。
一開始到大稻埕,她觀察到這裡的人買東西習慣很有趣,像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那般,顛覆以往自己在大賣場一站買到底模式:知道香菇要去哪家買、干貝要找誰、進口食材就要到哪間舶來店買、誰家有台灣本土雲林蒜頭、誰家有日貨..,看似相同,但各家強項略為迥異;以及,大稻埕街上有許多店舖甚小、產品卻包山包海,深不可測的店面及陳架上,如果傻傻按圖索驥就太慢,只要開口問,店主人自會指點迷津,瞬間找到想要的商品。這些小插曲都被她記錄在「大稻埕媽媽驚」粉絲專頁裡,令人莞爾。

喜歡在乾淨、明亮的空間中採買,除了永樂市場外,也會到這家「農農小舍」小店採買新鮮蔬果。/Amber YJ Lai 攝影
問起買菜地圖,明俐習慣上永樂市場,原因是帶著孩子在有空調的市場裡逛街買菜,舒適宜人,拿到的蔬菜都整潔乾淨,雖貴些卻也買到好服務。以前,如何好好走進市場、好好買完菜是一開始踏入大稻埕所面對的功課 — -面對沒有標價的食材不知從何下手 — -如今她也一攤攤突破,這些都建立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上的開口詢問,如:不需要認識豬肉各部位,但只需要告訴豬肉攤老闆:「今天想煮菜頭湯、有兩個大人吃。」老闆自會幫忙抓好適宜的部位和份量。凡事都用問的,不知道怎麼處理的食材也可以問,習慣傳統市場的買菜模式後,也漸漸無可自拔。
早上,他們一家與大稻埕每個店家開門時間同步甦醒,夜晚六、七點就準備休息。偶爾熬夜到清晨,伴著路口大頓數卡車的嗶嗶嗶倒車聲,離得雖遠,卻都聽到了。「啊,誰家在進貨了吧。」這時,也是提醒她即將要就寢的時分。「我喜歡大稻埕的工作節奏,因為與我的生活節奏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文協百年之後,婦女們的每日工作革命及衍伸出的食物療癒依舊照常上演,有人細心張羅一家老小五臟廟,有人廣邀人才匯聚宴客交友,各自生活著,而每一日,在大稻埕巷弄裡,也各自上演著明俐與許多人的日常,以及習以為常的生活革命。
早上,他們一家與大稻埕每個店家開門時間同步甦醒,夜晚六、七點就準備休息。偶爾熬夜到清晨,伴著路口大頓數卡車的嗶嗶嗶倒車聲,離得雖遠,卻都聽到了。「啊,誰家在進貨了吧。」這時,也是提醒她即將要就寢的時分。「我喜歡大稻埕的工作節奏,因為與我的生活節奏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文協百年之後,婦女們的每日工作革命及衍伸出的食物療癒依舊照常上演,有人細心張羅一家老小五臟廟,有人廣邀人才匯聚宴客交友,各自生活著,而每一日,在大稻埕巷弄裡,也各自上演著明俐與許多人的日常,以及習以為常的生活革命。
撰文者/孫維利
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為紙本及網路社群媒體、品牌做行銷文案及採訪撰文,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務。
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為紙本及網路社群媒體、品牌做行銷文案及採訪撰文,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務。
《島生誌》 第一輯:大稻埕篇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張維真
企劃主編|彭雅倫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攝 影|Amber YJ Lai / AMBR studio
特別感謝|芙稻菓室、瓦豆光田、農農小舍
參考資料|《圖說清代台北城》,貓頭鷹出版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張維真
企劃主編|彭雅倫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攝 影|Amber YJ Lai / AMBR studio
特別感謝|芙稻菓室、瓦豆光田、農農小舍
參考資料|《圖說清代台北城》,貓頭鷹出版